关于海洋环境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太空—中国的战术前沿相关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海洋环境论文提纲,关于太空—中国的战术前沿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海洋环境及太空及能力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海洋环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40;视界和更多的细节,因此更适合于各种地形和海上搜索任务.和光电传感器相比,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要消耗更多电力、更多数据带宽,它们的图像在进行分析前要进行更多加工.目前中国已掌握数据传输和图像自动化处理技术,数据获取延迟不再成为瓶颈.在过去20年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成为中国航天工业的热点.在2006年“遥感-1号”卫星之后,中国发射了至少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此外,中国计划到2013年之前将“环境”系列中的5颗卫星装上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在海洋和CBER平台上也安装几个合成孔径雷达模型.中国已经进入卫星侦察的第三阶段—电子情报卫星侦察(ELINT).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同时覆盖大片区域.根据中国的分析,美国ELINT卫星平台的旗舰—海军海洋监视卫星(NOSS,也称作“白云”)能够定位方圆3218千米区域的无线电信号,其遥感区域比整个北美还要大.ELINT可以将其他侦察卫星引导至正确区域,以提高其他卫星的效能.在“实践-6号”以及2010年3月的“遥感-9”号发射中,可以看出解放军的ELINT能力.“遥感-9号”卫星的配置和轨道与美国ELINT平台非常相似.
模拟中国卫星
既定目标(如海上的一艘船)在卫星群视野范围内的日均时间是衡量侦察卫星群性能的指标,这一方法考虑到更高轨道的相对优势.仅仅将卫星飞越某个目标的次数相加是不准确的,因为更高轨道的卫星每次飞越目标时覆盖时间更长.中国的极轨卫星两次飞越同一目标的时间间隔根据纬度不同而不同—时间覆盖率在两极附近最高,在赤道附近最低.因此选择测试点最主要的考虑是目标离赤道多远.我们的作战想定为台海冲突,建模所用的目标是位于北纬24°的1艘水面舰艇.分析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情况.基于用分析图表学会(AGI)卫星工具包(STK)建模的模拟实验,以及从公开文献获得的技术规范,中国卫星平均每天有35次机会覆盖目标.在乐观情况下,对既定目标的日均覆盖时间为4.5小时,或全天时间的19%.比较保守的估计,日均覆盖时间略少于2小时.
这一模拟方法对于了解中国卫星群的发展历程非常有效.通过数据分析能推算出中国卫星对既定目标的日均覆盖率在不断提高.中国卫星侦察能力最大的变化发生在2009年12月,“遥感-7”号发射之后不到1年,日均覆盖率便翻了一番.
尽管每天覆盖目标4.5小时似乎并不多,但将这些覆盖时间进行优化分配,可以提高整个卫星群的性能.例如,如果平均分配,系统中的一颗卫星将有机会每45分钟探测目标一次—对于战术上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时间间隔.但是实际上,中国卫星两次访问的时间间隔差别很大,这意味着按当前的卫星配置,会时常出现较长的覆盖中断.
美国标准
美国的空间技术(在卫星数量、对大型目标的日均探测时间等方面)肯定比中国先进,但两国差距并不是那么大,但美国军用卫星比中国卫星的透明度还要低.不过,基于公开信息也足以做出预测.根据商业上可以获得的卫星数据库,以及与航天专家、业余卫星轨道爱好者的访谈,本文中的建模对象包括1215颗美国可能用于侦察的卫星,以及34颗提供图像的签约商业卫星.
用以上相同场景(位于北纬24°的水面舰艇)测试,推算出美国卫星具有日均覆盖目标40次的能力.在覆盖时间上,乐观的估计(包括商业成像卫星)为7小时9分钟;悲观的估计是4小时48分钟.
美国自近期发射了几颗卫星后,卫星群的性能大大提升.2010年秋天以来发射了3次卫星:新一代的SAR卫星,“锁眼”卫星和2颗NOSS(ELINT)卫星.后2次发射可能是为了替代陈旧的卫星.SAR卫星也许是未来成像体系(FIA)项目中第1颗(可能也是唯一一颗)发射成功的卫星.FIA项目旨在大幅缩短卫星覆盖的时间间隔,但却引发了很多争议.《纽约时报》称该项目为“美国侦察卫星50年历史上最惊人和最昂贵的失败项目”.2005年,该项目主要部分被取消.
综上所述,即便是在最乐观的情形下,中国监控海洋环境的能力仍远落后于美国,但差距已大大缩小,并有可能通过今后2年的发射计划进一步缩小差距.这种比较并不能完全反映两国将卫星用于战术行动的能力.面对移动目标时,后续通过的卫星还要不断确认目标的身份、位置和向量—军语称之为“目标定位-质量轨迹”.如果不知道目标的大体位置,即便目标在卫星视野范围内,卫星也很难正确地指向目标.因此线索化—也就是由大范围传感器来定位目标大体的初步位置,对于启动和维持上述轨迹至关重要.
美国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这一优势很难量化.美国的ELINT和SIGINT(信号情报)传感器可以扫描大片区域,并能为雷达源和通信信号提供粗略坐标.美国现在拥有几颗低轨道ELINT卫星.美国还有放置在对地静止轨道上的大型监听天线.“猎户座”卫星带有巨大的网状天线,直径超过100米,能为地球上大多数位置提供持续不断的ELINT覆盖.被截获的信号可用来寻找目标的基本位置,然后传送给低轨道上更精确的侦察卫星.
即使中国已具备建造类似系统的技术能力,如此重量级和规模的系统也必须等到“长征-5”号火箭2014年完成后才能发射上天.另外,有人猜测中国可能已经在一些军用或商业卫星上装有ELINT或SIGINT设备,但它们肯定无法像美国系统那样提供广泛持久的监测能力.中国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迅速提高系统性能,比如对卫星轨道连续进行调整,来更多地访问地球上的目标点.《宇宙飞船和火箭》杂志2009年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在30天的任务中,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轨道机动,将卫星重访时间间隔减少了35%以上,并且仅消耗了相对较少的燃料.在过去2年,中国已经展示了进行复杂轨道机动的能力.2009年10月,西安卫星控制中心调整了卫星的轨道,成功地规避了太空碎片的碰撞.2010年春天,中国媒体报道称,一颗卫星成功地执行了一系列高风险的轨道调整.同年夏天,几颗“实践”卫星进行了高度复杂的临近运动,甚至还可能进行了对接.尽管轨道机动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中国的卫星携带的燃料有限,因此这个方法并不理想.
中国正在下大力气研究小型卫星技术.迄今已在10个不同的国防、民事和学术研究项目中发射了大约20颗500千克以下的卫星,并在努力开发发射这些卫星的小型固体和液体燃料系统.此外,中国还在北京和西安建造了专门用于小型卫星的基地.
中国卫星当前和未来的能力
中国成像卫星的迅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中国的时空侦察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尽管中国实现对全球(甚至只是区域海洋环境)不间断实时战术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今已能够对静止目标进行经常性的、可靠的覆盖,并具有基本的识别、追踪和定位水面舰艇的能力.中国正在开发的专门武器项目,将从天基侦察系统中极大获益.最直接也是战略上最令人不安的应用是支持反舰弹道导弹(ASBM)的搜寻和追踪能力,用以打击美军航母编队.然而,天基侦察系统不只是支持单一武器;它可以开发成动态系统,适用于多种防御作战想定,具有多个冗余点.它可以用于远程精确打击、隐身技术、损毁评估、联合作战行动以及全面战场感知,成为战力倍增器.成像卫星和其他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数据中继和天气系统,特别是“北斗”定位和导航系列一起,构成一个强有力的侦察平台,为拓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提供支持.
与太空侦察相比,其他侦察平台受技术上的局限,而且无法覆盖广大的区域.因此,太空侦察成为最有效和最多样的解决方案.尽管太空设备难以保护,易受攻击,但是损坏它们的后果和使用传统作战平台(例如水面舰艇、飞机、亚轨道飞行器和地面雷达站)产生的冲突完全不
关于海洋环境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太空—中国的战术前沿相关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