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歌剧中的“话剧加唱”剧本体制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戏剧类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歌剧中的“话剧加唱”剧本体制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戏剧及文学创作及生态环境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戏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容以及审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1.剧本体制的本土化意识
我国歌剧是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东渐的
历史条件下,在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
生的,并且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汹涌澎湃的新
文化浪潮的一脉支流.
这里所谓“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东渐”即是歌剧艺术宏观意义上的本土化,就戏剧文学创作这一层面解释,首先反映为剧作家设定和选择的剧本体制本土化意识和手段.剧本体制的本土化意识体现为,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剧本体裁的选择、设置与题材、剧情相符合,更注重与特定戏剧文化环境下的观剧习惯和审美要求相符合,这是由剧本体制能够反映戏剧特性这一关系决定的.中国戏剧有着自身的特性,有着反映这种特性的剧本体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
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
曲相表里.
所谓“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除了指出中国戏剧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一特征之外,更阐明了将唱、念、舞熔为一炉,采用各种手段的根本目的还是演一出具有故事特性的“戏”.这是中国戏剧最根本的特性,体现了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所谓“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则是强调中国戏剧的这一特征必须寓于剧本之中,要和剧本组织体制相符合.他在《余论》中说“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而这遂定之体制在《宋元戏曲考》有明确记载,主要是指“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等诸多言论中所论及的“戏曲”其实就是为演剧而写的剧本.所以,任何一个戏剧故事都反映在与之相应的文学形式中,戏剧特性在剧本体制中有所体现.
传统戏剧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刻理解剧本体制的全面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我们对《扬子江暴风雨》中的“话剧加唱”这一形式为什么一直为中国观众所认可,为什么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歌剧体裁等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拓宽了理论视野.
传统戏曲长期的流传形成了中国的戏剧文化环境,剧本体制的设定是离不开这一环境的.话剧是舶来品,歌剧也是外来艺术,它们“需要找到自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应关系,要与中国其他文化因素构成新的组合,转化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扬子江暴风雨》以及两种戏剧形式融合的“话剧加唱”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明确,这就是剧作家寻求到了表现民族抗日新题材的最为合适的、中国观众最能接受的体裁与手段.这一体裁与组织手段的设定,首先是剧作家在引进西方戏剧形式的创作中,充分了解和熟悉中国戏剧的生态环境,注重剧本体制本土化意识的结果.有着深厚民族戏曲文化功底,对西方话剧又有着深刻理解的田汉,于20世纪30年代在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上,对西方戏剧进行过本土化的探索和尝试.从他“以旧的戏曲为基础”,“建设中国的新歌剧”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始终将所崇尚与追求的现代精神,融会于传统戏曲的神韵之中;尽管在创作中大胆使用新形式、新手段,但终究没有丧失中国剧本固有的体制特性.《扬子江暴风雨》“话剧加唱”新形式,以及作品题材的选择、结构的设定、组织手段的设置,是与所蕴含的传统体制相一致的.它之所以对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有所影响,而且形成自身的体制,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这部作品的这一形式,体现了民族戏曲表现及欣赏规律,所以剧作家坚持在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探索过程中,始终尊重中国戏剧中表达方式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注重实际的观剧效果.这一点,是同时期乃至后来的其他的剧作家们无可与之比拟的.
那么,中国传统剧本体制有什么特点,《扬子江-暴风雨》又是以什么手段实现剧本体制本土化的呢
2.剧本体制的本土化手段
传统的剧本体制按不同的体裁通常都有固定的套数(即所谓的程式),对剧本体制要求往往是不能“出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戏剧表现形式必然随着生活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而有所创新,如元杂剧一本四折“固若金汤”严密结构最终也被打破,结构独立但又灵活多变的明代单折戏随之出现.
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是独幕剧,从结构取向上看,它沿袭了传统单折戏的体制.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戏剧表达上不仅恪守传统戏曲叙事的宗旨,所表现出的在完整的戏剧事件中展开戏剧情节、设置戏剧冲突,结构紧凑、布局清晰、首尾呼应、题材严肃等一系列特征,都与明代单折戏相符.18世纪的欧洲虽然出现过类似于独幕剧的雏形--“尾戏”(After-Piece)和“开场戏”,但与《扬子江暴风雨》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体制差异较大.传统戏剧也有将折子戏作为独幕剧的,但多不具备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而且往往数折,之间还有联系,它与今天意义上的独幕剧形式更有很大距离.
《扬子江暴风雨》全剧独幕二场,剧情由“搬的是日本人军火”(引发)--策划暴动(展开)--把东洋军火扔进长江(高潮)--向着自由的路前进(结尾)四个板块构成,四首合唱分别安插其中,板块之间由《卖报歌》穿插.结构短小,科白、曲文结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完整统一,不仅具有单折戏的显著特征,甚至能见到元杂剧剧本体制“四折一楔”程式化的缩影.当然,相对于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和动辄数十出的南戏和传奇来说,独幕剧不能说不是一种创新,但如何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看到更为广阔的历史现实生活,既能够在舞台表现中充分感受到人物情绪的变化,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波澜,又能在戏剧情节展开过程中呈现现实生活的时代精神,引起观众理性的思索,“话剧加唱”是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扬子江暴风雨》剧本体制最为有效的组织手段.通过语言来叙述和展开戏剧情节,既体现真实性又富有戏剧性,借助歌曲营造气氛,既体现人物的生动性又增加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以大家最为熟悉的白、曲结合的方式调动观众情绪,寻找到整体表达抗日救亡题材最有效的舞台手段,对歌剧能够有效地表现现代题材、体现时代特征、加强宣传鼓动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107331.html
聂耳在1934年4月4日记录了田汉与他的一段谈话:
聂子,最近左翼戏剧家联盟打算演一个歌
剧--我呢,正着手写一个题为《扬子江暴风
雨》的歌剧,我需要你来帮帮忙--《扬子江暴
风雨》是以码头为舞台,描写苦力们的艰难生活
和指明激起他们反抗的对象--这次不光想请
你谱曲,还想请你来主演.根据剧情,我准备放
四首歌,开头安排两首,中间和结尾各安排一
首.蒲风来协助我一起作词.
从这段话中,我们至少发现,田汉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对舞台情境、剧本题材、组织手段、合唱在剧中的安插甚至角色的安排预先都是有计划的,所以,“话剧加唱”这一形式决非心血来潮、随意拼凑,而是在完整剧本体制中总体构思的结果.
四、小结
早在1914年出现的“文明戏”或“新剧”就有新剧加唱,但这些作品不是因为摆脱不了戏曲形式就是承袭洋派风格的歌舞表演,最终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后来早期的话剧导演郑正秋虽然也积极主张在话剧中“造新腔,唱新词以警世者耳”,但他的所谓“新腔”是否是真正的歌剧所依赖的原创性音乐,因史料有限,尚不清楚.“话剧加唱
戏剧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歌剧中的“话剧加唱”剧本体制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