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主义论文范文检索,与厄普代克小《马人》解读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现实主义论文范文,关于厄普代克小《马人》解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现实主义及生物教师及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现实主义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择了回归家庭.儿子彼得在父亲的生活与行为中,通过将父亲与神话中的客戎并置,借助神话使得自己能够面对生活中一些超验的东西,能够为现实生活增加力量.正如艾略特所言“现代与古典的并置使得现代生活得以艺术性的展现.”[5](P483)也就是说厄普代克通过在现实主义的故事中插入神话来展现现代人如何在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寻找精神寄托,寻求自我的过程,即兔子口中的“it”.神话的运用对主题的再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现实主义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4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三、天国与尘世的交接
现实与神话虽被视为对立面,但在《马人》这部小说中,厄普代克将二者自然地融于一体来讲述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卡德威尔的故事,使其既具有人性,又被赋予神性.正如小说开篇的一段引用:“天国是人所不能理解的创造,尘世是人能够理解的创造.人本身是介乎天国和尘世之间的生物.”这段话引自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的《教义学纲要》.厄普代克深受其宗教思想的影响,所以这段话可以看作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切入点.
《马人》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场景夹杂神话中的人物,赋予人以神性.但现代社会混乱无序的状态,使得人类离神性越来越远.
前文提到的沃德所说的喜剧效果是通过将神话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并置来实现的.小说开篇章和结尾章中,客戎与卡德威尔的形象交替出现,合二为一.卡德威尔中箭后去修车厂的路上,变成了马人客戎,“他尽量不使他的腿碰上地板,但是剩下来的三个蹄子的杂乱的锒铛声很大,”[1](P2)修车厂的三个伙计变成了向客戎学习过的独眼巨人.在他从修配厂回到课堂的路上,撞见了刚洗浴完毕的薇拉亨迈.站在蒸汽中的薇拉的形象引出了客戎与维纳斯的故事.他们本是同宗,客戎是“克洛诺斯父王在精力旺盛时化身为一匹马在菲吕拉身上留下的”情种,[1](P16)这致使他的母亲宁愿化作一棵树也不愿抚养自己的孩子.神的世界是淫乱的.维纳斯以美貌引诱马人,但马人抵御住了爱神的诱惑,拒绝了她的乱伦之爱.这段插曲随着吉摩尔曼的出现,维纳斯消失在矮丛中而结束.这也预示着吉摩尔曼作为宙斯化身的角色.吉摩尔曼是卡德威尔所在学校的校长,正如统领奥林匹斯山的宙斯一样.在维纳斯的口中,宙斯是“一个浪荡好色之徒.”[1](P20),而现实生活中的卡德威尔也时刻担心因撞见赫尔索格夫人衣衫不整地从校长办公室出来而受到解雇.小说第一章随着卡德威尔“――这种动物叫作人”[1](P37)的课堂结束语结尾.
最后一章,卡德威尔独自在雪地里行走.“他的蹄子嗒嗒地,一种四度刮擦音(骨与骨的),响彻在石灰石平原上,”[1](P245)马人与卡德威尔再次合二为一.受伤的客戎“接受了死亡.”[1](P252)因为“他发现在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他人时他进入完全自由的天地.”[1](P250)他找到了解脱,获得重生.而卡德威尔在风雪中与儿子共同度过了三天之后,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想到他妻子对田地的欢喜,克雷默老爹对报纸的欢喜,他儿子期待未来的欢乐,他很高兴和感激他还能给这些维持住一席之地.”[1](P250)于他而言,这些是他生命的全部价值,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为此“他必须收心备课”.[1](P251)在风雪中走向那辆抛锚的别克轿车,意味着他接受了自己的人生.因为这辆1936年的别克车屡次出现故障,象征着他失败的人生.卡德威尔走向别克车就像客戎接受了死亡一样,“客戎以自己的永生换得普罗米修斯的自由,卡德威尔牺牲自己的人生,换得儿子的未来.”[6](P115)无论在神的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似乎都是平凡人更具有牺牲精神,更具神性.
本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16377.html
小说以“客戎接受了死亡”[1](P252)结束.这一结尾让读者对卡德威尔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范文检索
小说中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卡德威尔的儿子彼得,也是小说偶数(二,四,六,八)章节的叙述者.厄普代克在《马人》这部小说中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交替叙述使得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这也正是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儿子彼得经历的一个过程.通过讲述父亲的故事,回忆与父亲一同度过的日子,彼得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并最终理解了父亲的“牺牲.”在偶数章节中我们看到了儿子眼中的父亲.也最终明白小说是成年后作为画家的儿子对父亲的回忆.在曼哈顿的一个阁楼里,他质疑自己,质疑父亲对他的牺牲是否值得,“是不是就是为了这个我父亲抛弃了他的生命?”[1](P226)通过回忆童年时与父亲一同度过的日子,将父亲与马人客戎融为一体,彼得产生了负罪感,并最终领悟了父亲想向他传递的信息.爱是万物的起源,这也是客戎在奥林匹斯山上向他的学生传递的.“只有美德活下去.可它确是活着.”[1](P250)卡德威尔的父爱活着.
一半是人,一半是马的马人形象象征着人的双重性,介于天国与尘世之间的人既有世俗性,又向往神性.在现代社会中,信仰缺失,人更多地偏向尘世,走向世俗与平庸.然而对神性的向往却使人不断地处于矛盾与忧虑之中,这也正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詹姆斯A.斯蒂夫认为,“在厄普代克突破单纯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和确定性的诸多尝试中,《马人》仍然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8](P20)在《马人》这部小说中,厄普代克实践了写作方式的创新,将神话融入了现实主义场景的故事中,并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通过将神话故事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厄普代克勾勒出了处于当代社会的人的真实生活,并将其创造性地再现.小说的结构与主题是完美的结合.正如厄普代克自己所言“这本书如同它的主人公,也是马人”.[9](P105)作为介于天国与尘世之间的生物,人具有双重性.虽然堕落人间但仍向往天堂.将客戎与卡德威尔合二为一,厄普代克向我们传递了在现代社会中人如何像卡德威尔一样将神性与人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找到生活的真正价值,找到“那人与马的因素交接的地方.”[1](P250)这也正是厄普代克小说中不断探讨的一个主题.
[参考文献]
[1]约翰厄普代克.马人[M].舒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宋德发,酉平平.天国离我们越来越远――论厄普代克长篇小说《马人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范文检索,与厄普代克小《马人》解读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