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儒家人生观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儒家类有关发表论文,关于儒家人生观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儒家及医学发展及道德修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儒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穷人欲者,将益无所不至.”(《朱子文集》卷七十七)⑦将人的道德生命与肉体生命摆在对立位置,道德境界的升华必须克制肉体生命的种种欲望,导致各式各样的养心、养德、寡欲、灭欲之说横行.这种唯道德主义的思想,与医学的生命科学本质水火不容,就如一道巨大的屏障,遮蔽了医家探讨人正常生理规律的视野,反而处处以道德的修养手段和价值取向作为延年益寿的途径.由于一味灭欲修德,静坐读书,明清人士体弱短命者越来越多.颜元在《朱子语类评》中痛切指出:“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总之,宋代儒学的不少道德说教无形中成为束缚后来医学进一步发展的枷锁.二、寡欲养德,仁者寿儒家素来重视养德与养生的关系.认为道德纯粹者可长寿,此观点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尚书洪范》中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具体内容是:“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所谓幸福主要有五个方面:即长寿、富足、康健平安、道德高尚、寿终正寝.在五福之中,寿为先,但寿还是要与德并存的.传统儒学追求的幸福,不在于对外在优越物质条件的享受,而主要在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一种求之于己的自我内在精神的充实和愉悦.《论语雍也》曰:“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⑧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不羡慕世俗之人所追求的富贵利禄,而只求自己内在德性的完满.《论语》记载他尝论道德之乐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1后世将孔子讲的这种“乐”称之为“孔颜之乐”,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幸福的本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富贵并非儒家追求的目的,仅仅有富贵不足以让人感受到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崇高,有德便是幸福,它能够超越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获得真实的幸福.
孔颜之乐就是得道之乐,有德便是有福,是要人们安贫乐道.这种思想在宋明理学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朱熹认为颜子之乐,是由于能做到“私欲克尽,故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12.这种乐是他的精神境界所带给他的,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是“大乐”、“至乐”.朱熹认为乐处在那“极苦涩处”,道德的完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吃不了苦,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经过这种理解,“安贫乐道”不再是贫而乐道,而是要以精神生活的幸福来取代物质生活的幸福.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13“天理”实质上是指“仁、义、礼、智”的纲常伦理.“人欲”是指人们的生活欲望,“计较利害”之心,是指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朱熹总结儒家理欲观,教导人们要克制和抛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循封建伦理教条.他指出“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灭,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人欲是人心中恶的渊源,与天理完全对立而不能并存,必须彻底根除才能够完全恢复天理,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14.做到了“明天理,灭人欲”,也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儒家的这种思想,对古代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医家都以养德为养心,以养心为养身的重要方法,认为纵欲将导致体虚从而罹病,因而主张寡欲、养德,以为祛病、强身、长寿之法.《素问疏五过论篇》说:“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15四德就包括了惩恶劝善、哀孤恤寡、尊老爱幼等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描述了“今时之人”败德伤生的内容,其云:“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6将酗酒、纵欲、淫乐、虚妄等无德行为作为短寿的原因.因此要想长寿,首要任务是“积善气”、“存仁心”,提高道德修养.养德须得寡欲,古代有不少医家提倡节制欲望,以此为养生之理论依据.这种说法尤其在宋代以后盛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认为人之所以病皆因“情欲无涯”,他以存养道德本心为防病的有效手段,从理欲关系出发,作《饮食》、《色欲》二箴来警示世人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所以“口能致病,亦败尔德”(《格致余论饮食箴》)而色欲更是应戒,但世人“情纵欲,惟恐不济,”以致“既丧厥德,此身亦瘁”(《格致余论色欲箴》).明代万全亦将“寡欲”视为养生第一要务:“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万氏家传养生四要》寡欲第一),皇甫中亦言:“养生如待小人,在修己而正心”(《明医指掌病机赋》).
当然,作为医家与道德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没有片面地追求道德完善,而是强调养德是为了养身,养身是养德的基础.明代王文禄说:“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寡欲以保元气,则形强而神不罢.”强调远房室、绝嗜欲,目的在于养性命,保养元气,使身体强壮,精力充沛.他对养德与养生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阐发,“养德养生二而无全学也.矧天地大德曰生,今以养德属儒曰正道,养生属仙曰异端,误矣.身亡而德安在哉.故孔子慎疾曰:父母惟疾之忧,教人存仁致中和.孟子曰:养气持志集义,勿忘勿助,是故立教以医世,酌人情而制方.等故集义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气从,集义顺心也,气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忘助也.疾安由作,故曰养德、养生一也,无二术也.”(《医先》卷一)王文禄将养德的内容系统化,他根据孔孟的思想,认为除了存仁完心之外,养德还有包括志定气从,集义顺心,气生志固,致中和等一系列程序.只有如此,疾病才无从发生,这样便可“同跻仁寿之域”(《医先》卷一).
养德推向极端,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理欲观在客观上也确实起到纠正时弊,反对纵欲享乐的积极意义.17但是将人的道德生命与生理欲望本身相对立,对本以活人救命为首要任务的医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李认为:“若识透天年百岁之有分限节度,则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斯可以却未病而尽天年矣.等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医学入门保养说》)把理欲之辨作为养生的原则,以为禁绝了人欲便能延年益寿,以道德修养取代医学上的防病治病.这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违反人正常生理活动规律的地方,与人颐养天年的正常需求背道而
儒家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儒家人生观对传统医学伦理的影响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