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学有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学及农村社会学及社会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原则,证以本国从新搜集的资料;或者令原则的正确程度加增,或者遇必要时加以修正,甚至完全改造.”“中国人无论在何种学问,都有我们自己的责任,社会学方面责任更大,须看清楚了.一面我们责任重大,一面让我们自己发明的余地很多.”梁启超:《社会学在中国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举例》,载《社会学界》,1927年,第1卷刊.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者在本土化和中国化的付出和成就,足以告慰我们的学术先贤.2.学术的根基:学术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在学术研究中,与学界同仁进行交流、对话和分享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学者们在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时须采用一定的学术方式并遵循一定的学术规则.因此,学术共同体内部会拥有一些能够反映共识和共享的方式及规则,如研究论题、分析视角、概念、范式以及文本和话语体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从西方学术发展来看,从最初的自然哲学母体中逐渐建立了较完整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并分化出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即使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新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仅仅是近现代进程也已历时300余年.反观中国的近现代学术发展,从19世纪中后期或20世纪初期起步至今,仅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一些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学科调整中被中断,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重建,目前才30多年的历史.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用30多年达到了西方用300多年才达到的水平,但知识体系和学术水平必须靠一点一滴地持续努力和逐渐沉淀,绝不可能像经济发展这样速成.因此,我国学术走向成熟并形成与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匹配的水平,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分支应用研究还是研究方法,前面还有一段长路.
如果学术研究和学术共同体具备了一些重要品质和特征,那么人们应当会从中感受到它所反映的成熟性和高水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品质和特征,莫过于学术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来看,这种学术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品质和特征还不容乐观.在学术研究和活动中,各种既有的思想定势和观念制约发挥着隐而不见的无形钳制,大大限制了学术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生长和成熟.
譬如,所谓“普世主义”问题.对于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而言,几乎任何有效的研究都必须诉诸本国家和本社会的具体经验素材,或如贝克所言:“社会学分析的不是一般社会,而是各种社会”,“这就是说,有多少民族国家,就有多少社会.”[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因此,从这种本土性和具体性推论出普世性结论必须采取十分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启蒙运动兴起、19世纪兴盛的西方新兴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自视为“普世学科”.虽然事实上,这些学科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国中“只研究了其中少数几个国家”,但其目的却十分远大――试图从一种不变的人性假设推演出人类行为的规律.然而,变化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对此,“普世学科”做了这样的处理:“认为这种变化仅仅对文明国家来说才是正常的,所以这些国家有义务把变化施加于与之反抗的其他世界.”于是社会科学就发挥了一种作用:“作为描述不变传统的一种模式,它为我们了解其他世界如何被带入‘文明社会’开辟了一条道路.”[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9页.随着西方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社会科学也不断兴盛,这种普世的心态和抱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强化.
因此,这些自认为普世的学科又衍生出普世的目标和依据.例如西方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和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前提和对象,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普世化依据和基因,从其推衍出的经济现象和行为规律都是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原则,因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利益最大化和效率化是不容置疑的普世价值,应当建立一整套普世的行动规则使之付诸实践,这就是后来我们目睹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过程.这样,被置于普世主义高地上的西方经济学论证了经济行为摆脱道德束缚和道义责任是正当的,理性人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而转移成本也是正当的,普世的强者因此就有了剥夺弱者的理由,这就以非常学术的方式为“他者”铺就了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如果说以往殖民主义的大行其道是不够光彩的,那么现在的经济殖民主义和金融殖民主义的大行其道却能获得喝彩和赞扬,这类所谓普世的社会学科是有重要责任的,这是以学术为业的人们必须承担的良知和道义上的责任.
在所谓普世学科的想象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对立:普世性与历史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单一性与多元性、同一性与异质性等等.对于学术而言,否弃了历史性、特殊性、具体性、多元性和异质性,学术主体性和自觉性也就成为多余的和不可能的了.可以看出,这种普世想象的不兼容、不协调和不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显然是大有问题的.因此,有必要重申以往的学术常识:人是社会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人是有良知的动物,人的行为应当体现道德的力量.同样道理,社会是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存在,一个社会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性和良知.人与社会这种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实践性、具体性和特殊性事实,是学术从业者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认知和认可的.而一旦如此,学术人就能够超越普世教条的束缚和限制,对自己的社会和民族形成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解释,这样的知识体系将不再被囿于纸上,而是活化的和有生命的,这正是学术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生活来由和现实源泉.
再譬如,所谓“文野之别”问题.费孝通是对这一问题醒悟最早、认识最深的中国社会学家.他通过人类学研究看到,当时的进化论思想家和人类学家,都将西方当成是全体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将西方放在文明阶梯的最顶端.等所有的非西方文化都是在成为西方世界的“文化残存”(culturalsurvivals).费孝通:《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费老更为深透地看到了“欧洲从19世纪的对外帝国主义侵略,到20世纪前期的国家矛盾,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难以切割的密切关系,而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又曾是一代人类学前辈的信仰.”这是一个清醒的告诫:“文野之别”划下了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之间的文化沟壑,也播下了观念和心理的隔离甚至仇视的种子,而且,强者的侵略和掠夺打上了文明的旗号,弱者无论屈从或反抗都抹不掉野蛮的标志.不管怎样说,这种区分使得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了.由于“这种对文化的价值评判戴着‘科学革命’的面具”,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社会学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