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方面论文范文,与《何典》的语料价值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何典》的语料价值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语言学及文学作品及文化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语言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词“囡、物事、事体”,代词“个”.词缀“牢~、希~、~脱、~头、~子、~狼烟、~苗苗”.(三)语法
语法在语言系统的变化中最为缓慢,但比对今吴语,《何典》中还是有一些语法现象反映了古今差异.
书中“恰好形容鬼也到来拜寿”中的“到来”,是两个词连用,表现出动词性,“到”表示“到达”的动作,“来”表示目的,书中另有“到去”与之对应.现代汉语里,“到来”的用法已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名词存在,可以说“某人的到来”,这其实是短语词汇化的过程.
“只见艄公手忙脚乱地落下蓬来”中“落下”后直接跟表示动作支配对象的名词,是及物动词;而今普通话中,“落下”通常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用有处置性介词“把”“将”介引宾语并前置.
“形容鬼恐怕爬缸弗上”“娘也管他不下”这两句中,补语“弗上”“不下”均在动宾结构的后面.动宾结构后带补语,这样的语序语法特点在今吴语中仍保留,并成为区别于官话方言的特征语法.
吴语有丰富的重叠结构形式,《何典》中有很特殊的“ABAC”式结构,如:了家了命、日清日白、吃辛吃苦、如应如响,这类结构形式并不多见于其它方言,是吴语中很特殊的重叠结构形式,此外,还见于其它吴语文学作品中,如《山歌》中“要紧要慢”.
通过对语音、词汇和语法语料的整理,可以看出,《何典》中的语料具有真实、直白、通俗、生动诙谐幽默、口语化、地域性、历史性的鲜明特点.
二、《何典》的语料价值
语料是语言学研究的“本”和“源”,《何典》人物信口开河,竟是难得的方言语料,可以此为坐标原点,进行语言共时和历时的研究,作为解释一些语言演变规律,预测语言发展趋势的材料依据[4].其语料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共时和历时研究,以及语言文化研究,为方言文学作品语料价值的研究提供一个范式.
(一)《何典》语料的共时研究
《何典》中语料可用于研究清中叶吴语的系统特点,浊音已处于清化过程中,丰富的词汇语料可以分析词汇构成、语素选择、语序、义项构成、感情色彩、多义词和同义词、语用等特点.大量自然的口语表达,能反映吴语在句子语序、句法结构、量词等方面的特点.
《何典》所用方言,刘复先生考证“并不限于一处一地”,苏州、无锡、江阴、上海等地的语言皆融于其中,“白相”一词见于无锡方言中,“囡”见于苏州方言中,“物事”见于苏州、无锡、上海的方言.对其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具体出处,需要借助其它文献作品分析比较进而确定,比如;上海方言所作《海上花列传》,苏州方言所作《山歌》《桂枝儿》,无锡方言所作《乡音》《无锡方言四书》.对《何典》语料的研究有助于吴语的断代研究.
与《何典》同时期的文献作品,如《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地方戏《扬州画舫录》,讲唱文学作品吴音弹词《义妖传》《珍珠塔》和《三笑姻缘》,福建“评话”《榴花梦》、广东“木鱼书”《花笺记》,浙江“南词”、四川“竹琴”、绍兴“平湖调”等,这些作品均采撷自民间故事,使用大量方言俗语,与这些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方言间的具体差异,不同方言之间及与通语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历史地理的考察.“廿”出现在《何典》中,说明这一时期是用此字来表述的,再对其它吴语作品进行考证,推测其它地区的分布情况,“廿”的音义存在于今吴语区,比如海门、苏州、无锡、上海等地.将这些分布在地图上细致地标示,并进行历时比对,即可观察方言分布范围的历史变化,结合历史、人口、政治经济等情况来分析演变的原因.
(二)《何典》语料的历时研究
1.方言历史研究
历史语言学是研究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演变规律的学问.它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历史语言学中,历史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语音变化,通过研究语言的对应规律建立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和语言的谱系.[5]“语言演变的过程是从来不能直接观察的”[3]寻求语言的历史,就是要在看似纷繁紊乱的语言材料中找出线索.清代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上承中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处于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方言,有助于了解方言的整体演变.
《何典》中的语音材料含有语音演变的信息并可用于推测方言演变的大致时代.“荐”是古从母字,变化遵循浊音清化和尖团合流的音变规律,但“值”古音为去声,而今音是阳平,并不是去声,这一反例说明语音演变的复杂,规律不是绝对的,除受语言系统本身的影响,还有诸多别的诱因.另外,“荐”“值”的读音注释说明浊声母的“清化”过程在这一期间或更早就开始了,更为准确的时间还需要其它语言材料的佐证.
一些语法现象为研究汉语史、方言发展、通语与方言在演变中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比如:“了”,在今普通话中,主要是作为助词存在的,表完成、变化、语气等语法,无实在的语义.而在《何典》中,“了”的用法仍有从实义语素向虚语素过渡的迹象,例句如:送你拿去放在身边,慢慢的充饥便了.在这个句子中,句末“了”既有表示语气“罢了”的作用,也表“结束、就这样”的实义,并且这两种意义和用法合于一个“了”字中.这是过渡过程中的语言现象,语言的变化还没有完结.
2.方言历史比较研究
当代吴语是方言研究重地,十分繁荣,成果很多.而且,吴语研究已有较长历史,比如:清朝吴文英《吴下方言考》,葛毅卿《吴方言解》、汪东《吴语》、王有光《吴下谚联》,还有综合性调查研究,如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方言志《海盐方言志》《上海市区方言志》《苏州方言志》《吴江市方言志》等文献可供参考.与《何典》同时期及更早的文献作品,从古至今连贯成方言历史研究的轨迹.明末的《山歌》早于《何典》百年,《海上花列传》较《何典》晚一个世纪,作品的比较能体现语言的发展变化.比如:《山歌》里的“脚跟头”意为开始、脚旁边,而《何典》中的“脚跟头R
语言学方面论文范文,与《何典》的语料价值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