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范文

关于文学创作类论文范文集,与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明清时期的中原理学形成了调和理学与心学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在文学理论上,曹端主张“躬行实践”,王廷相主张“文以阐道”和“文出自然”,崔铣主张“诗发乎情”,孙奇逢主张求真写实、直抒胸臆等.中原理学家的文学创作多以明道、忧国为主题取向,如曹端诗作强调父子、君臣之礼与忠孝节义,孙奇逢以诗阐道;内容上则注重性情、富有机趣,如曹端、何塘对伦理亲情的重视,王廷相对劳动人民感情的重视,孙奇逢、汤斌对清新自然的描写等.正是由于中原理学家博采众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勇于革除旧弊、树立新风,才最终形成了中原理学家兼容并包、为学求实、与时俱进的风格特征.

[关 键 词]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中原人文精神;兼容并包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2.008

明清时期,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北移,中原地区失去其有史以来就确立的国家核心地位,中原文化也发生蜕变,使其在文学主张、文学创作、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深层文化成因的探讨,将有助于丰富中原文化与河南文学研究.目前,学界对中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为哲学思想方面&#

关于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的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文学创作类论文范文集
30340;探讨,很少涉及其文学成就.本文试图对河南理学家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等作一概略分析,探寻明清时期河南文学生成的原因,以期为中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文学视角.

一、中原理学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明清时期,中原理学适应时展,形成了调和理学与心学兼容并包的特点.这种状况影响了明末清初中原文人的处世原则及思维方式,也对其文学主张及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文学理论体现出融合开放、经世致用的特点.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今河南渑池人,是几乎与明王朝同时诞生的理学家兼文学家,为学重“躬行实践”,把人伦日用之间“可见之施行者”编订成书,名为《夜行烛》,把孔孟之学视为夜行路上指引人前进的火烛.他在提倡程朱理学的同时,也注重心性的涵养与实践,注重知行合一.曹端的著作多以阐释儒家经典为主,像《夜行烛》《语录》等文学类作品不多,其仅存的7篇序文、16篇诗歌,质朴平白,不假藻饰,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书写方式.

明朝前中期,台阁体文风充斥文坛.荡涤台阁体文风的是以中原作家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为首的“前七子”(其余4位是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永宽认为:“‘七子’的两位领袖人物(李梦阳、何景明)都不约而同地舍盛唐而青睐风雅之音、汉魏之诗,正说明他们复古的目的,不在于模拟盛唐之诗,而在于以先秦、汉魏诗歌的高古之格摧毁雍容而无生气的台阁之体,以真情勃发的风雅之调一扫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诗坛之音,以古人之精神接今人之心目.”[1]此论评价公允,很有见地.

“七子”之一的王廷相是一位知名的理学家,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科给事中,因不阿附宦官刘瑾、廖镗都等人,先后被贬,曾入狱,历任松江府同知、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王廷相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在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王氏心学刚刚兴起之际,他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倡导“有用之学”和“治己之学”.王廷相主张为学为文态度应该认真求实、注重实践.他在《与彭宪长论学书》中指出:“若曰出于先儒之言,皆可以笃信而守之,此又委琐浅陋,无以发挥圣人之蕴者尔,夫何足与议于道哉!齐客有善为鸡鸣者,函关之鸡闻之皆鸣,不知其非真也.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矣.”[2](P510)他认为,做学问、写文章都要有认真求实、独立思考的精神,否则只能如“函关之鸡”,人云亦云.


如何撰写文学创作硕士论文
播放:26314次 评论:6321人

文学创作上,王廷相提出“文以阐道”与“文出自然”.王廷相要求首先把“道”即内容放在第一位,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所说的“道”是指孔子的“帝王仁义礼乐之道”.他认为道寓于六经,而魏晋以后的文章几乎全是“文”而没有“道”,只有大力提倡载道诗文,才能廓清文坛积弊.在重视文章内容的同时,王廷相也认识到作品之艺术形式的作用,主张“无意于为文”,文学创作要自然而然.

浚川游于蜀者三年,得所著诗文杂说几三百余首,萃为帙而橐之.门人问曰:“群品效材,万象呈美,何若是多?子将以言示于世耶?饬旨辞,归综于道,何若是严?子将以贤示于世耶?”浚川子不答.

门人退而思之,三日而再见,曰:“感于天机,万物皆入吾之会,虽言之而非溢言耶?存乎道符,言也举不畔其则,恐淆乱于外,而卓守其贞耶?夫子殆不得已而言,非乎?”浚川子不答.

门人退而思之,又三日而再见,曰:“得之矣.云之生于山,气机也;升于太空,其象为峰峦,为水波,为白衣,为彩锦,为人物,为花卉.其变也,云何尝以意而为之?龙之乘乎云也,自适其性尔,感而为雨,泽彼下土,不几于神乎?使曰龙之致之,虽问于龙,龙亦不知.夫子之为文,以是求之,可乎?”浚川子辗然而笑曰:“有是哉!”[2](P413-414)

这则笔记生动表现了王廷相的文学创作主张,即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也不是不得不做的表白,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感受后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王廷相崇古而不囿于古,其“文以阐道”和“文出自然”的文学主张为当时的文坛开辟了新的思路,体现出中原理学人士在文学理论上的独立人格精神.

崔铣(1478―1551),字仲凫,一字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安阳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著有《洹词》和《彰德府志》.崔铣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其诗论主张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诗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夫物生而有情,情而思宣之,斯生言矣.”(《刻文章正宗序》)又说:“诗发乎情,情感乎时,治则乐则颂,衰则忧则刺,乱则恸.”(《刊陶诗后序》)在评论李梦阳与何景明的文学理论时,崔铣说:“其时北郡李梦阳、申阳何景明协表诗法,曰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二子抗节遐举,故能成章.李之雄厚,何之逸爽,学者尊如李、杜焉.”(《胡氏集序》)另外,崔铣最早将《水浒》与《史记》相提并论.作家李开先在《一笑散》中说:“崔后渠(崔铣)等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这些都表明,崔铣持重包容的文学观正是中原文化精神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体现.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原为保定府容城县人,后迁居河南辉县夏峰村,世称夏峰先生.孙奇逢并不以文学成就著称,但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作品以求真写实、直抒胸臆为特色.如《沙河战士歌》写清兵围攻容城、沙河村村民杨可正率领家人及乡亲与清兵浴血奋战的事迹:“谁云兵锋不可挡,只缘胆裂手脚忙.杨氏可正称无敌,携子慷慨护其乡.以绳缚虎如缚兔,四面受敌神愈王.”接下来分写其大儿、小儿及其乡亲们与清兵的战斗,最后以歌颂义士们“纵死犹闻烈骨香”结束.像这样直接描写与清兵的战斗、歌颂抗清义士的诗歌,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孙奇逢的诗文创作平实质朴,不事藻绘,叙事抒怀情真意挚.虽然孙奇逢没有直接提出文学理论,但他以创作实践印证了其求真写实的文学主张,体现出中原理学家之文学理论重实践、求真实的思想特色.

明清时期中原理学家的文学理论具有融合开放、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思想特色,蕴含着中原人文精神.白一瑾指出:“前七子并不仅仅是依照某种诗学取向和思潮组合而成的文

1 2 3

关于文学创作类论文范文集,与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

服装系毕业论文

大学生助学贷款论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大学生包就业

声乐毕业论文

平面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广告毕业论文

长江大学优秀学士论文

电力毕业论文网

doc下载 下载明清中原理学家文学成就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