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大陆社会性别经济学进展方向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经济学方面有关论文答辩,关于中国大陆社会性别经济学进展方向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性别及世界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为社会性别经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81]作为拥有6.3亿女性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性别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必然会对社会性别经济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本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27043.html
中国社会发展已从追求经济增长转为追求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为社会性别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性别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基于跨学科的视角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重点应转向加强公共政策的性别视角研究,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政策制定中的性别主流化、逐步减少并消除公共政策的性别盲点作出应有贡献.
为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第一,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研究指导及合作研究等形式,逐步提高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第二,在研究中注重性别主流化、加强政策制定者与学者之间的联系,打破自说自话的状况,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第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交流经济转型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视角的研究成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介绍给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1]李洁,朱富强.政治经济学的回归与女性经济学的兴起[C].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2007:442-450.
[2]崔绍忠,邹杨.女性主义经济学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求索,2007,(8):39-41.
[3]崔绍忠,马秀丽.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客体缺憾及启发――女性主义经济学视角[J].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111-115.
[4]朱成全,崔绍忠.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与女性主义经济学研究――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10-17.
[5]刘辉锋.女性主义挑战现代经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4,12(1):129-132.
[6]许婕.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及启示[J].学术交流,2009,9(186):121-124.
[7][美]冈扎利别瑞克,[加]董晓媛,[美]格尔萨玛费尔德.中国经济转型与女性经济学[M].2009:93-124.[8][加]董晓媛,[英]沙林.性别平等与中国经济转型:非正规就业与家族照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9]雷庆礼.女性经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张莉琴,董晓媛.社会性别与经济发展:经验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1]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7,(4):1319-1338.
[12]杜凤莲.家庭结构、儿童看护与女性劳动参与:来自中国非农村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8,(2):1-12.
[13]周闯,张世伟.中国城镇居民的劳动供给行为[J].财经科学,2009,(11):56-64.
[14]杜凤莲,董晓媛.中国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性别差异[J].世界经济文汇,2006,(2):1-10.
[15]吴永球,冉光和,曹跃群.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行为[J].经济学季刊,2007,(1):231-254.
[16]王,董晓媛.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幼儿照料对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J].人口与发展,2010,16(3):60-68.
[17]刘岚,董晓媛,陈功,郑晓瑛.照料父母对我国农村已婚妇女劳动时间分配的影响[J].世界经济文汇,2010,(5):1-15.
[18]刘研,脱继强.江苏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88-94.
[19]孙良媛,李琴,林相森.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村妇女就业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基础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7,(1):65-73.
[20]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
[21]庞玉珍,王帅.沿海城市居民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以青岛市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9):7-8.
[22]陈飞强.城镇居民职业地位变迁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6):68-73.
[23]宋月萍.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季刊),2007,6(2):629-654.
[24]黄瑞芹,张广科.中国城镇本地与外来人口职业排斥的性别比较[J].世界经济文汇,2007,(5):19-29.
[25]宋月萍.社会融合中的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6):10-18.
[26]邱红,许鸣.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J].人口学刊,2009,5(177):54-57.
[27]刘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8]葛玉好,赵媛媛.中国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0,6(102):87-93.
[29]田艳芳,李熙,彭壁玉.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南方人口,2009,24(1):58-64.
[30]杨晓智.中国城镇居民工资结构变化的统计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301):71-74.
[31]李实,杨修娜.农民工工资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5(151):82-89.
[32]梁吉娜.农村转移劳动力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5-9.
[33]黄志岭.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8):44-51.
[34]郭凤鸣,张世伟.性别工资差异缘何扩大?――基于职业分割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12,(2):43-59.
[35]李实,马欣欣.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5):2-13.
[36]叶环宝.职业隔离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5):133-134.
[37]吕康银,王文静,张丽.行业工资的性别差异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6(178):157-160.
[38]葛
经济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
[39]李利英,董晓媛.性别工资差异中的企业效应[J].经济研究,2008,(9):122-135.
[40]宁光杰.中国的工资性别差距及其分解――性别歧视在多大程度上存在?[J].世界经济文汇,2011,(2):19-34.
[41]陈建宝,段景辉.中国性别工资差异的分位数回归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87-97.
[42]张世伟,郭凤鸣.分位数上的性别工资歧视――基于东北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经验研究[
经济学方面有关论文例文,与中国大陆社会性别经济学进展方向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