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伦理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亲属法伦理本质的人性之维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家庭伦理方面毕业论文网,关于亲属法伦理本质的人性之维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家庭伦理及婚姻家庭及婚姻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家庭伦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发展的,人性基础是亲属法伦理本质的逻辑起点.然而,从人性上升为亲属法规范并不是单一、直接的,而是复杂、间接的同构化过程.(一)从人性到婚姻家庭伦理
1.从人性到婚姻伦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是这个社会利益共同体的成员,也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人要结成社会,必须意识到结成社会所带来的益处.促使人意识到这种益处的最原始的原则是两性之间自然的性欲望.在罗素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发生于两个来源:冲动和愿望.冲动,是人类本性中偏重本能的部分,本能则是一切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冲动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促使人做出吃喝、性爱等行为的不是目的,而是冲动.恩格斯在论及人类两性关系的历史发展时曾说过:“我们所知道的群婚形式都伴有特殊的复杂情况,以致必然使我们追溯到各种更早、更简单的性交关系的形式,从而归根结底使我们追溯到一个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时期.”[28]这种杂乱的性交关系时期的存在,说明人在从动物界升华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动物似的性交,任何一个人的性冲动随时都可能得到满足和宣泄,根本不存在满足性欲的羞耻心理,当然无性伦理可言.
随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促使人类意识和思维的产生之后,人的特性这一人性属性才得以形成,因而人类两性性行为就有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冲突.也就是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性带来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有必要解决由性行为带来的精神需要的满足问题.早期人类认识到性杂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于是对原本纯属于动物本能的人类两性性冲动有了要受制于社会性的愿望.这种社会性的愿望表现为对个体之间性行为后果的社会共同利益的理性诉求.正因为人性不完全是社会性的,我们才需要有道德规则来教诲行为[29]11.因此,判断人类两性性行为是非善恶的调整个人与群体利益矛盾的性伦理便应运而生了:凡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性行为就是善的,而违反社会群体利益的性行为就是恶的.自人类产生了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即血缘家庭之后,人类便告别了两性杂交的无道德状态.规范两性性关系的某些通行禁忌在长期的实践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了调整两性性关系的性伦理规范.
无禁忌便无婚姻,更无婚姻伦理.性观念之中必然包括婚姻观念,因而性伦理必然要转化为婚姻伦理.婚姻伦理是规范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行为体系和评价体系,并且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特性有着不同的规制目的.
第一,婚姻伦理对人的动物性的规制目的.“性欲”是人性中人的动物性的体现,是生理需要.不同社会或其不同时期,婚姻伦理都明确限定了性行为的对象范围,抑制了人的动物性的随意发挥.可以说,婚姻伦理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关于规范人的动物性的历史.从起源看,婚姻伦理是在性禁忌特别是乱伦性禁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婚姻伦理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群婚伦理.群婚伦理,以群婚禁忌为核心,而群婚禁忌主要表现为乱伦禁忌[29]16.群婚经历了兄妹婚(即血缘群婚)和伙婚(即亚血缘群婚、普那路亚群婚)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恰恰代表了乱伦禁忌的两个连续阶段.兄妹婚时期,禁止直系血亲之间的交合;伙婚时期,则禁止兄弟姐妹之间同代交合,但堂兄弟姐妹或表兄弟姐妹可以婚配.(2)对偶婚伦理.对偶婚伦理的内涵主要有:分属不同氏族的成对男女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地实行婚配,从而排除了群婚制下“共妻”或“共夫”的混乱性关系.这只是相对的.一个女子虽有“主夫”,但不排除她同时与其他男子保持两性关系,从而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次夫”.反之亦然.(3)单偶婚伦理,又称一夫一妻婚伦理或个体婚伦理.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演变以及财产私有制的出现,一夫一妻制应运而生.在一夫一妻婚姻模式下,伦理规范集中表现为:婚姻不自由、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片面要求女性的贞操观[27]78-79.纵观婚姻伦理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始终有一因素在起作用,即男女两性的性禁忌.只是在不同时期,男女两性性禁忌的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而已.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平等适用于男女两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规制基于人的动物性而产生的性自然本能和性生理需要,使之秩序化,以符合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利益.阶级社会的性禁忌则对男女两性分别适用,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业已形成的性社会关系的秩序,实现血统的纯正和财产的继承,以稳定男尊女卑的婚姻关系的目的.
第二,婚姻伦理对人的特性的规制目的.“性爱”是人性中人的特性的体现,是超越和升华了“性欲”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感情,即精神需要.婚姻伦理虽以规范人的动物性的性禁忌为基础,以规范体现包括情感、意识在内的人的特性的性禁忌为最终目的,但其内涵已远非性禁忌本身.它是通过道德感、品行规约、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贞节感而调整婚姻关系缔结、维系、解除行为的规范体系.不同社会或其不同时期,男女两性“性爱”的内涵不同.原始社会的“性爱”反应了氏族生存发展的利益,阶级社会的“性爱”在于物质利益的占有和感官欲望的满足.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只要还存在着由两性构成的人类,就会有人类对“性爱”精神的不懈追求,因而才使这种规范“性爱”的婚姻伦理具有文化传承性.现代社会的婚姻伦理与旧时相比,其内涵已有所变化.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29]18.因而现代社会纯粹的、真正的“性爱”(即爱情)作为两性结合的基础,才符合人的特性,才可言道德.就历史发展作用而言,中国有学者指出,婚姻伦理实现了“由逐步剔除贬低人性的恶劣道德向张扬人性的优良道德前行”[30].2.从人性到家庭伦理
当人类的两性结合摆脱了完全自然的形态而被人为限制、固定时,家庭便产生了.更确切地说,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母系制的瓦解、父系制的确立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基于人类的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等形成的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关系形态,是人性的直接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最早、最基本、最自然的社会细胞.卢梭认为,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且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31].恩格斯曾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32]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家庭是情爱、性爱、占有欲、嫉妒心、义务感、责任心共同作用的产物[16]11-12.
关于家庭伦理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亲属法伦理本质的人性之维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