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敦煌《诗经》写卷综述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图书馆方面论文查重免费,关于敦煌《诗经》写卷综述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图书馆及写本及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图书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96;毛诗郑笺〉标点献疑》(《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一文,纠正了其关于S.10写卷的一些录文标点之误.笔者在《敦煌学辑刊》2004第1期发表《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一文,对翟理斯《英国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以S.541《诗经》写卷为卷背的说法提出疑问,认为应是抄写在写卷正面,而抄有佛经的那一面才是写卷背面.
本篇论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36005.html
2006年,张锡厚主编的《全敦煌诗》出版(作家出版社,2006年),收录了22种敦煌《诗经》写卷,分为录文与校记两部分.然校记过于简略,缺少自己的考辨;所收录的写卷亦比笔者在《叙录》中所列少19种{2}.
2008年,王晓平在《敦煌研究》第1期发表《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诗经〉古抄本互校举隅》一文,将敦煌本与静嘉堂文库所藏《毛诗郑笺》本的旁注异文比较互证,以抉发两者之价值.
在这一年,中华书局出版《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其中《群经类诗经之属》即为笔者所撰(在第二册),对43号《诗经》写本做了分类、定名、缀合、校录{3},是对一百年来敦煌《诗经》写卷文本录校的集大成之作.洪国樑教授于2012年3月发表《〈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群经类诗经之属〉校录评议》一文(《敦煌学》第29辑,乐学书局,2012年),在对《诗经之属》录校成果溢美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除了具体的校勘意见外,关于校录原则,主要在两个方面提出了与《合集》特别是《诗经之属》不同的看法.因为有关敦煌文献校录原则,所以在这里特别予以澄清.
(1)关于“定本”
洪氏根据《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前言》中“做成像标点本二十四史那样的‘定本’”之语,从而认为笔者想把敦煌《诗经》写本做成颜师古所说的“定本”,并云:
古人之为经书作注作疏,彼此各据所传抄之底本而为之注、疏,其底本不尽相同;后人将之合刊,复自据其传抄本中之经、注、疏而予合刊,是以经、注、疏多有不相合者,若欲强合众本而为“定本”,则不合古代文献流传之事实.经部文献如此,《诗经》尤其如此.盖郑《笺》所据之经文底本,与毛《传》所据不尽相同;而《正义》所据之毛《传》、郑《笺》,与六朝义疏所据者亦未必相同.又敦煌《诗经》文献含经文、《传》、《笺》、《正义》四部分,不仅敦煌写卷与传世刊本所据之经文、《传》、《笺》、《正义》底本未必相同,即敦煌各写卷所据之底本亦未必相同,若欲强合而“定”于一是,无异统一不同之底本,则是淆乱众本,治丝而愈棼,不合古代文献流传之事实.(41页)
许氏之校录敦煌写卷而为“定本”,虽亦据其他写卷,而实以刊本为主.刊本仅为众参校本之一,与写卷各有其优劣得失,斠理之道,不如保留底卷之原貌,并兼存众参校本之异同于〈校记〉中,至是非曲直,则由读者斟酌取舍,如此,既保存敦煌本原貌,亦符合研究者之需要.若径予删改,时或遗失敦煌本之可贵价值.(45页)
关于“定本”的说法,见于《合集·前言》,虽然不是我的观点,但我个人认为将这个“定本”说法与颜师古“定本”扯在一起,给人以故入人罪的感觉.颜是为国家校定“定本”,是政府行为,由国家颁布.而《二十四史》点校本并没有自称“定本”,只是因为其高质量的校录,而成为学界首选的引用文本,故我们谓之为“定本”.我们只是希望《合集》的校录质量能获得大家认可,能像《二十四史》点校本那样为学界所广泛使用,这只是我们作者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强迫学界作为国家的法定“定本”来供奉它.洪氏没有读懂我们“定本”的含义,强行将之比附为颜师古的“定本”,实在令人遗憾.
洪氏所说的校录原则,笔者也难以苟同.按照洪氏的这种思路,“校勘学”这门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我们在校录古代文献时,只是列举异文,而不判断是非,那人人都成钞胥,学术研究如何进步?敦煌所见《诗经》写本,都是《毛诗》系统,众所周知,《毛诗》是汉代毛亨整理而成的一种《诗经》文本(只有一种文本,毛亨不可能同时为后世整理了两种或多种文本).既然当时只有一种文本,它即是后来的各种版本之祖.无论是郑笺、孔疏等注疏本所据底本,还是出土的敦煌本、传世的雕刻本,其祖本就是毛亨整理本.数百年来,学者们穷尽毕生精力,对《毛诗》文本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汉代《毛诗》用字之原貌.如果学者们(当然也包括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材料缺乏,或功力不逮,得出错误的结论,那是应该予以指出并纠正的,学术研究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那种认为只应该罗列异文,不做是非判断的说法,才是“不合古代文献流传之事实”,也是阻碍学术进步的.何况我们在整理敦煌写本时,任何增删校改均在校勘记中注明,完全可以复原,这是符合古籍整理通例的,根本不可能“遗失敦煌本之可贵价值”.
洪氏所以会有以上这样的说法,乃是根据段玉裁“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义理之是非,而后经之底本可定,而后经之义理可以徐定”之说而来(43页所引).但洪氏完全误解了段玉裁的话.段玉裁认为贾孔陆杜郑对经义的看法,是根据其所据底本而产生的,不能因为他们所据经文有误,而否定其义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义理,就必须根据他们所据的底本经文.段氏的着眼点在诸人对经文的理解,而非经文本身.段氏并不是说《毛诗》原来就有不同的文本,不可改动.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如何理解段玉裁撰写《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一书?如何理解段玉裁改《说文》?
(2)关于文字
洪氏云:“读《合集》群经类者未必兼读小学类,况群经类者所用异体俗字,亦未必见于小学类,若于群经类能‘适当从严’,除有裨学者推想写卷字形之外,并可作其他相关之研究.”(80页)并举13例,认为《诗经之属》录文中,刊削俗字太多.
何为俗字?什么样的“俗字”应该原样移录,或改成正体字?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在《整理敦煌文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专门谈了这个问题[14].我在校录写卷时,一般情况下,只保留转辗而误者、不易辨识而需考辨者,而将仅仅笔画之异、一望可识的所谓“俗字”(其实是变体字)改为通行正体字.
方广锠教授曾说过:“把不规范的字全部保留,等于把原卷照样摹写一遍,看起来学术价值高,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正确摹写了每个字.这样还不如去看原件或照片.”[15]洪先生所举13例,除第8例外的其余12例均为笔画之异的变体字,是根本不成字的手写变体.如果这一类字都要保留,那《敦煌经部文献合集》这本书就没有必要录文了,直接印出原卷照片即可.
敦煌文献材料之所以没有能被各学科学者广泛引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俗字太多,如果不是浸润于敦煌学研究多年或非文字学研究者,实在难以卒读,所以敦煌学界的一件重要任务就是把写卷文本校录成通行文字,供学界使用.保留俗字原貌
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敦煌《诗经》写卷综述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