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范文

环境伦理学方面论文范例,与神仙世界:道教环境伦理学的终极目标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环境伦理学方面论文下载,关于神仙世界:道教环境伦理学的终极目标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环境伦理学及伦理学及生命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环境伦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58;身的理想能力”,“独特事物的独特性,完整性,卓越性”等.③简而言之,德的概念总是与个体的特殊事物相联系,就人类来说即是固有的能力和被赋予的优势.德是特殊事物孕育生命的能力,而“一”作为开始的数字,则被用来解释从道到万物的生命涌现(生)(第42章).河上公在其《<道德经>集注》第51章中明确地界定了“德”与“一”:“德,一也.一主布气而蓄养〔之〕.”我们在《道德经》注中看到“德”的概念和“一”的概念,它们都代表了道所赋予生命能量的不同内涵,已经成为力量本源的重要概念.

换句话说,生命能量(气)这一术语,在《道德经》文本中是一个种子,但是它在道教演化历史中发展成了一个生态学的中心概念.生命能量不仅孕育于道中,浸渍万物,还连接了人类与自然界.我关注《道德经》中直接谈到生命能量的三章——第10章、第42章和第55章.这几章研究了气的概念在《河上公注》和由天师道创始人所写的《想尔注》①中是如何演化的.但是,气的概念在王弼的评注中几乎被忽略了.

(一)《道德经》第10章

在第10章中,老子首先使用了气的术语,它的最基本含义是“呼吸”,是生物延续生命的方式.“呼吸”出现在这里是为了维护“一”.根据《河上公注》:“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另外,其作者认为,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他补充道: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②在《河上公注》中存在一种明显的对应——修身与治国,换而言之,内心净化导致社会沟通,生命能量才能和谐地自然流动.

《想尔注》中,将“一”与“道”等同起来,并解释为:“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③“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想尔注》中认为:实际上“一”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换句话说,想尔注认为“道”自身是无形无名的,但作为力量本源的“道”,它可以具有形状,并提倡“道的伦理规范”(道戒).“道”由非人性自由转换到人性的表述,是道教终极概念的特征.

王弼在《道德经》的注中没有生命能量这一概念,而是专注万物怎样守一修真,怎样在自身的变化中繁荣.王弼写道:“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第10章)④他强调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遵守,则万物自化:“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⑤我们与《道德经》第57章对比,王弼得出了自化、自正、自富的概念.其中有一些微妙的差别,老子的《道德经》利用无为使民自富、自化,而王弼则建议不干预.

王弼对老子的解释与西方生态学思想中的荒野理论极其接近.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将地球上的环境分为三类:城市、农村和荒野.在城市环境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自然的地位;在农村环境中,自然是被驯化的;而在荒野环境下,文化完全或几乎不存在.⑥他将荒野环境定义为:“人们偶遇的地方,那里没有人的介入,没有人的劳作,而只是注视它,融入它的秩序,而不是把它纳入人类的秩序.”⑦罗尔斯顿对荒野的定义与王弼思想相似,但是前者呼吁保护占美国4%国土的荒野,而后者则希望在整体上对自然采取不干预策略.

那么道教对自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道教传统中存在一些不同的做法,可大致分为基于庄子和王弼哲学观点的“不干预”和主要由宗教观点——如太平经和阴符经中所支持的自然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和谐平衡.有趣的是,西方各国生态学家关于荒野的辩论可以媲美于道教两个观点的辩论⑧,只可惜,就其不同立场而言,他们却没有进行辩论.

(二)《道德经》第42章

在第42章中,老子提出了著名的生命链,从道至一至二至三至万物.河上公注认为:一是道使所生者;二为阴与阳;三为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此处我们需要关注河上公对人类地位的界定:“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他认为人不是万物中普通的一员,而是拥有与天地同样的责任,为地球上生命补充精神力量.同时,他认为:“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在他看来,万物都有生命的规律生成自身,人有责任辅助万物生长.

《想尔注》仅留有第3章至第37章,所以我们无法参考其对第四十二章的评注.而在《想尔注》的残本中明确阐述了“道的生命能量”(道气)作为“天下万事之本”是清微的,是美的(第14章).“有道精分之与万物”(第21章),“万物含道精”(第16章).人体被认为是道的载体,“腹者,道囊”(第3章),“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第13章).

他将“一”定义为“无”,呼吁采取“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的态度.如果我们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我们就能得益.他继续道:故人相教,违之自取其凶也.简言之,王弼关注的是形而上的整体和不干预的自治伦理,但在他的评注中没有生命能量这一概念.(三)《道德经》第55章

老子描绘了具有充沛生命能量的新出生的婴儿形象.河上公注中描述了老子所说的新出生的婴儿与毒物和谐相处并以此作为对理想太平之世的摹绘.王弼注中认为,新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欲望,因此不违反万物自发性.德之厚者,由于理解了道的无为,犹如婴孩,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在这里,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王弼关心的是不干预(无为).

我们知道老子思想中的生命能量,即气,要保持自然、柔顺、虚空才能达到纯粹的道.通过顺应自然来培养玄德.老子关于气的不多的讨论被两本评注(《河上公注》与《想尔注》)扩充,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为长生培养生命能量;二是通过互通建立平等的太平之世.

(四)想尔箴言的生态学解读

传统的天师道撰写的《想尔注》中,强调了道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可运用于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九条戒律:(1)行无为;(2)行柔弱;(3)行守雌勿先动;(4)行无名;(5)行清静;(6)行诸善;(7)行无欲;(8)行知止足;(9)行推让.①这九条戒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至第五条戒律涉及道教独一无二的伦理规则(无为);第六条戒律含有不作恶的一般规则,即我们不应该做任何损害其他事物的事;第七至第九条戒律讨论道德义务,通过知足谨慎行为来维护人、自然的自治.由于无害原则和谨慎原则是由道教无为这一伦理原则产生的,那么我将关注道教无为涉及了哪些内容.

在道教与生态学中,我们发现有三篇文章将无为作为了主要议题.罗素·柯克兰(RussellKirkland)说:“人类能够

1 2 3 4 5 6

环境伦理学方面论文范例,与神仙世界:道教环境伦理学的终极目标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毕业论文论点

焊接专业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期刊

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

经管类毕业论文范文

化妆毕业论文

中职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平台

招投标毕业论文

神仙世界:道教环境伦理学的终极目标(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