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争与学术流派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毕业设计论文,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争与学术流派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学术性及西方哲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论这种哲学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就像拒斥形而上学的激进反动曾最广泛地依赖于作为实证主义的完全无批判的形而上学一样.其次,吴晓明认为,正是由于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哲学学术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哲学学术以深入地揭示并切中社会现实为根本旨归;第二,哲学学术的纯粹自律性不过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幻觉.就第一个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除非它能够不断地唤起社会现实的积极呈现,否则的话它就不能真正持存.根据这一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就必然在经院哲学的任何一种样式中看到它的死敌.就第二个方面而言,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幻觉是:哲学学术理应是“客观的”——就其不为内容所动是纯粹形式的、自律的,就其无所偏袒是完全中性的、中立的.然而,这样一种所谓的学术客观性(德罗伊森称之为“阉人般的客观性”)在黑格尔对主观精神的批判中已经遭遇重创并岌岌可危,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从这种“客观性”身上剥下一张又一张的伪装,直至把它揭示为某种本身植根于特定社会现实、但却反转过来掩盖其现实根源的意识形态偏见.最后,在吴晓明看来,哲学学术的真正客观性当然是存在的,但它的深厚基础和强大保障恰恰是由特定的历史性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社会现实之内容来提供的;而那种“阉人般的客观性”却只不过是为哲学学术表面上的自律性和中立性所迷惑的主观意识杜撰出来的参见吴晓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向度》,《学术月刊》2008年第7期..
二、研究方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派
尽管许多学者在抱怨中国的学术研究(而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真正独立的学术流派,说得好听一些,是处于一种兼容并蓄、沉潜涵泳的发展阶段,说得不好听,则是“食古不化”、“食洋不化”;但据我们的观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术个性已经较为鲜明,不少地方的特色研究已经初具学派的规模.而这一点是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方法论问题的关注密不可分的,下面我们就对其中较为突出的方法与流派进行一番简略的考察.
世纪之交以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和积淀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论坛哲学”所谓“论坛哲学”、“讲坛哲学”和“实用哲学”的区分,源自已故哲学家高清海先生对20世纪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生态的总体判断,参见高清海《走哲学创新之路——关于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的心路历程(下)》,《开放时代》1996年第4期;《哲学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20年哲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一脉出现了“返本开新”的新局面.所谓“返本”,既包括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返回,突出表现为“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学和文献学研究风潮,也包括从存在论基础上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当代性质的努力.
1.文本学的马克思主义
一是与“讲坛哲学”以及“实用哲学”的分化发展,一是整个哲学学科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日益明显的危机处境,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论坛哲学”呈现出了“学术性”或“书卷气”日益增强的趋势.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1999年9月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一兵教授的新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从此激发了一个“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的文本学研究热潮.
从作者的用意来说,《回到马克思》的主旨是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哲学话语的解读,建构一个新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框架.这也便是这本书的鲜明特色所在:(1)由于其研究视角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去重新探索它的哲学话语的转换,所以把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手稿、笔记作为主要解读文本,并且在文本选择方面是首次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二版(MEGA2)为研究的基本文献;(2)该书一反前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格外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提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三个理论制高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青年马克思的“人学社会现象学”,主要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以及形成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的“历史现象学”.《回到马克思》以其解读思路的新颖和理论观点的鲜明,一开始就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获得了很多好评,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最重要的莫过于,由此开启了一种特别注重文献研究基础的学术新风气.
可以说,在《回到马克思》公开发表前后,张一兵的研究思路已经大体成熟,后续的许多研究以及南京大学的学术梯队的建设,都是围绕这个思路蓬勃开展的.这个学派的鲜明特色是所谓“文本的深度犁耕”,其研究范围以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为主,并主要是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推进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其基本的研究纲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文本的深度耕犁与研究范式的断裂”:所谓“文本的深度耕犁”,指的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深入言说者的语境,透视和洞悉作为他们重释马克思主义内在依据的种种解读构架;所谓“研究范式的断裂”,指的是要实现研究重心的转换,亦即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参见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与研究范式的断裂——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走向》,《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此后关于这一研究纲领更详尽和更成熟的阐发,可参见张一兵、蔡云《从“回到马克思”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张一兵、胡大平、张亮《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应当承认,十多年来,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张一兵先生的带领下,依据上述研究纲领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张一兵先生本人而言,这些成果主要包括《无调性的辩证幻想——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三联书店,2001)、《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回到列宁——对“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争与学术流派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