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理论论文范文检索,与接地和物的文学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接地和物的文学理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及大学学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12年第2期..黄念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则试图正面描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历程.他将这一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理论形态、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相统一和完善的动态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中国特色逐渐形成同时又伴随着中国文学批评本身“既济”(完成性)和“未济”(未完成性)相纠结的辩证发展过程黄念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与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问题相响应的,是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为契机的对《讲话》的研究热点.这也内在地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绝大多数文章都属于纪念性、表态性,今年的讨论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亮点.以《文艺争鸣》和《文艺理论与批评》这两个刊物为代表,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态势.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中,发表了袁盛勇《〈讲话〉的边界和核心》、杨劼的《延安与中国文化转型》、肖进的《〈讲话〉的修改与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王秀涛的《〈讲话〉与建国初城市旧文艺的改造》和张志忠的《政与文、权与经、流与变——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座〉的断想》五篇文章.《文艺理论与批评》也发表了一系列纪念《讲话》的研究性文章,包括姜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底层叙事》(2012年第1期)、刘忠的《〈讲话〉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传播与接受》(2012年第2期)、宋建林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2012年第3期)、霍炬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人民”概念》(2012年第3期)、智联忠的《〈讲话〉与抗战时期解放区戏曲发展》(2012年第3期).相同的地方是,这两组文章中均触及到了还原《讲话》原貌,考察其对于中国革命文艺活动实践的影响的问题.如肖进比较了《讲话》发表的前后两个版本,发现《讲话》从口头演讲到形诸文字并不断修改,从最初的试图解决解放区文学问题到1949年后作为全国文学艺术的指导性文艺政策.较之于《讲话》43年本,《讲话》53年本从语言到内容均做了较大修改,但在涉及马列主义文艺原理和新文艺的主旨方向方面,并没有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讲话》的修改问题,不仅涉及《讲话》在建国后对当代文学的指导纲领的策略性调整,在某种程度上也隐含着意识形态与文学实践的“博弈”.他还分析了《讲话》与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两者之间其实只是一次不对等的“互动”,文艺工作者因此或主动或被迫地向《讲话》靠拢,最终导致“十七年”文学趋于整体上的同质化倾向肖进:《〈讲话〉的修改与建国初期的文艺实践》,《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刘忠考察了《讲话》的传播史,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消息最早见报是在《解放日报》1942年5月14日第四版.但让人费解的是,从5月3日正常出报至5月底,没有任何相关报道.《讲话》何以迟至1943年10月19日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讲话》发表之后,延安知识分子和国统区知识分子展开了不同的理解、阐释的过程刘忠:《〈讲话〉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传播与接受》,《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所不同的是,在如何阐释《讲话》之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革命文艺实践的意义方面,两个刊物中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如袁盛勇认为,“《讲话》在现代中国的意义,首先不是理论思想上的,而是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和文艺政策上的,这是准确理解其历史和当代价值的前提,也即我所言的边界”.他直接将《讲话》的核心命题和思想逻辑确定为“党的文学”本身袁盛勇:《〈讲话〉的边界和核心》,《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而宋建林则认为,《讲话》的意义在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宋建林:《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3期..杨劼主要从中国文化转型的角度对《讲话》的文化意义进行了重新认识.他认为《讲话》表明了毛泽东整个文化思想、文化战略的一个基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过延安的语言革命,在中国的新文艺发展史上出现了以“人民群众”概念出现的人数巨大的群体,其语言取得了由政治来保证的优势杨劼:《延安与中国文化转型》,《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霍炬也是从“人民”这个概念入手来理解《讲话》的,但他的看法是,“人民”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也不是一个感情描述的对象,《讲话》不是一般性地“畅谈”文艺问题,而是要讨论“革命文艺”;不是对革命文艺的泛泛而论,而是就具体的“民族解放”来讨论文艺.因此,“人民”的概念奠定了《讲话》的文本结构,形成了《讲话》主要观念的核心,同时也弥散在毛泽东思想的各个角落霍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人民”概念》,《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3期..三、“及物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
该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05049751.html
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不及物”的批评已屡见不鲜了.其批评的主要理由有三:1、现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知识都是来自西方的,没有从中国文学和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没能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现实相结合,即高建平所言的“接地性”;2、西方的文学理论、文化理论日益“理论化”,它们所征用的理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与“文学”无关;3、“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关于文学理论论文范文检索,与接地和物的文学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