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伦理学意义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先秦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伦理学意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先秦文学及伦理学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先秦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并与政治法(刑)制联姻,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孔孟儒学伦理文化推崇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这种嬗变过程中,尧禹之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逐渐转化为统治者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要求,转化为“为政以德”和实施“仁政”的道德力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11这种历史演变,是合乎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规律的.经过秦末社会的再次震荡,“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最终确立,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客观上需要统治者集团“为政以德”,以得民心而得天下,同时也需要将道德政治化、法(刑)制化和教条化,以便对庶民实行教化而固民心和平天下.另一个方向,是道德意蕴的其它成分如普通劳动者朴实的伦理精神、憧憬婚姻的美感等,没有被列入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哲学伦理学的“正册”,渐渐地以小说、戏剧、评书、民间故事等文学样式承载、“下移”和散落到庶民社会中,嬗变成为另一种非文本记述却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致使人们只能在诸如《太阳山》《牛郎织女》《螺蛳精》《画中人》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口头文学”中,才能回溯和联想它们在先秦文学中的原先风貌.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强化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成分,淡化了多带有“人民性”的成分,“牺牲”了先秦文学中一些庶人喜闻乐见的道德元素,却为封建社会某些非主流道德文化如道学和佛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缘,使之赢得“附儒”的文化地位和在庶民社会中广为传播的土壤.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历史嬗变,合乎道德发展的辩证法.道德在社会变革的特定历史阶段总是要以“牺牲”一些的传统成分来赢得自己的进步,因而在进步与“倒退”之间上演“自相矛盾”的历史剧,谱就“自然历史过程”的轨迹.因此,不可仅凭道德文本记述史来理解和把握一国一民族的道德发展进步史.
三、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的伦理学意义
文学与伦理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人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尤为突出.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对于伦理学的意义,可从如下几个向度展开.
首先,昭示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的源头.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然而,对“源”究竟有多“远”、“流”究竟有多“长”多缺乏具体的说明,使得人们对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缺乏根的意识和真实的历史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缺憾.它的存在,与我们没有对其源头给予应有的关注、或者虽有所关注却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是很有关系的,而之所以如此,又与伦理学研究长期不能走出“道德哲学”的思维窠臼、忽视先秦文学内涵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有关.从逻辑推理来看,“人”在劳动中创造人与创造人必须的伦理与道德本应是同一种过程.不难想见,在远古的渔猎“劳动”中,经验每天都在提醒“人”们彼此之间需要一种“心心相印”“同心同德”的配合,以获得行动一致的“思想关系”即伦理和谐,哪怕这种关系极为简单粗犷,也是必须的.于是,在某时或某些情况下,会有“人”伴随肢体动作脱口发出诸如“吆”、“呵”之类的呼喊或呼唤.这是一种具有后来被称为“道德意识”的伟大创举,它的“启蒙意义”在于:向肢体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舞蹈,向声音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音乐(故尔后人说“乐者,通伦理者也”[5]二0五),而向文字的方向发展便有了后来的诗歌.这种演化的成果,使得舞蹈、音乐、诗歌成为人类维护和建构伦理和谐的最早的道德意识形式.关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旨在培育受教育者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而要如此,从源头上“娓娓道来”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让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走进基础阶段的道德教育课堂,不可不为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先秦文学的文章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8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其次,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学科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影响学科科学体系的结构及实际功能.逻辑起点,既是逻辑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正确把握逻辑起点问题需要把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1]603伦理学以道德为对象,以研究道德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为己任,应当确立“道德从哪里开始,伦理思想也就应当从哪里开始”的逻辑观.因此,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与建构,应当从先秦文学的道德意蕴起步.如阐述“仁学”伦理思想可以考虑从“女娲补天”起步,阐述德政伦理思想可以从尧禹的王者风范起步,等等.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文本多没有关涉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而是从儒学文本起步的.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建构范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多是从著名的《荷马史诗》起步的.如果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是放在先秦文学的道德意蕴上,如严于律己和身先士卒的王者风范、公私分明和先公后私、尊重伦理和谐和性别伦理等,而不是一开始就大谈“推己及人”和“为政以德”之类的抽象理念和道德教条,那将会是一种何等贴近社会生活因而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样式呢?
再次,开启了“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在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上,文学以“文以载道”
[注:“文以载道”是宋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正式提出来的.在此之前,韩愈已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贯道”的主张,广涉文学与道德的关系.然而,由于周敦颐的思想体系和倾向比较复杂,其“道”也并非如同韩愈那样专指封建社会的主流伦理文化——儒学道德体系,所以学界凡涉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多采用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语型而采信韩愈的“文以明道”语义.]的文明样式传播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因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尤其是戏剧和民俗文学),而实际上一直充当着道德教科书.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统治阶级认可或默许乃至推崇、因而堂而皇之地活跃在民间的“文以载道”
先秦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先秦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伦理学意义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