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规制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民事诉讼法有关论文答辩,关于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规制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事诉讼法及虚假及案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民事诉讼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40;法官容易被虚假诉讼案件所迷惑,特别是在调解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对抗性不强,有的还具有较强的调解意愿.面对这样的案件,法官比较容易接受以调解的方式结案.例如在确认房屋所有权的案件中,不查询房屋的登记情况、是否有查封等问题,一旦双方当事人确认就直接作出判决.在审查民间借贷案件时,对于有财务往来的,不查清楚全部的财务状况、经济往来情况.在程序上,对于是否存在应当共同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没有依法追加.其四,为了避免过分拖延审判时间,法官选择一判了之.虚假诉讼案件多发生在基层法院,而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为了节约诉讼成本,对于有调解意向的案件法官就容易忽视对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并且,为了查实虚假诉讼案件的证据会导致案件时间延长,为避免因此招致的批评,法官会选择对虚假诉讼案一判了之.(2)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案件的监督力度不够.根据统计,2008年全年,浙江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依法监督的60件,还有因

民事诉讼法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3)虚假诉讼案件取证困难.虚假诉讼行为人之间一般都有特殊的关系,有的还存在利益关系,容易形成攻守联盟.虚假手段隐蔽、方式多样,而且多发于简易程序案件中,结案时间短,等被害人察觉时案件已发生法律效力.查证虚假诉讼案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其他证据加以证明或推翻,有的还要进行司法鉴定或者重新鉴定,但鉴定的结果并不全都尽如人意.另外,虚假诉讼案件多有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会利用诉讼技巧逃避法律责任,也给虚假诉讼案件的查实带来困难.
(4)司法机关之间缺少横向协作,影响了虚假诉讼案件的查处.对于普通虚假诉讼的案件,由公安机关管辖,检察机关、法院在发现后会将线索移送至公安机关.由于此类案件往往涉及民事证据的审查认定,需要侦查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侦查能力,还要具备广泛的民商事法律知识,而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较少涉及这方面知识,查处起来有一定困难.实践中,一些虚假诉讼线索最后无法查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三、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规制
虚假诉讼案件不仅我国独有,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针对这类现象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对行为人进行严厉的处置.在当前立法规定不足的情况下,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工作机制,完善对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规制.
1.立法建议
(1)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建立虚假诉讼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赋予利害关系人救济权,并从预防虚假诉讼产生的角度出发,扩大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适用范围.如前所述,虚假诉讼行为是特殊的侵权行为,可以在侵权责任法或者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虚假诉讼案件受害人可以提起侵权之诉.为了加重虚假诉讼行为人的赔偿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相对于普通侵权行为应当有所扩大,除了财产损失外,受害人因此遭受的人身损害、精神损害也应当纳入赔偿范围.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是发现虚假诉讼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当赋予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的权利.为了从源头上制止虚假诉讼案件的发生,可以扩大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适用范围,把对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审判结果可能损害其利益的也列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让其参加诉讼,而不是等待虚假诉讼裁判作出后再申请再审.
(2)在刑事责任追究方面.虽然理论界对虚假诉讼行为究竟应以何种罪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然存在较大争议,但本文认为此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诉讼领域的伪证罪、诉讼欺诈等行为相当,妨害了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使诉讼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某些人用以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影响司法公正.因此,把情节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纳入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无可争议的.在立法设计上,因为虚假诉讼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不仅包括被害人的财产权,还包括正常的司法秩序,属于复杂客体,不应简单归入侵犯财产罪名之中,应归类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妨害司法罪\[3\].为此,有学者建议可以考虑适当修改《刑法》第三百零六条,扩大伪证罪的适用范围,使发生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某些严重违法行为能够以伪证罪进行刑事责任追究;或者可以在“妨害司法罪”中增设“民事虚假诉讼罪”,规制使用形式真实但内容虚假的证据,隐瞒事实真相,虚构法律关系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4\].本文也赞成这种观点.在犯罪构成上,不以虚假诉讼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作为追诉标准,虚假诉讼犯罪应是行为犯,应当以情节严重作为追诉标准,以法院是否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裁判文书作为衡量情节严重的标准.至于是否占有被害人财产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可以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
2.司法实践上,可以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完善审判方式,加强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大对虚假诉讼案件的查处(1)适当强化法官的职权.在一系列的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当前的民事审判模式由传统的职权主义模式逐步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变,法官在民事审判中的作用在逐步弱化,特别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出台之后更为明显,而虚假诉讼案件恰恰是审判权弱化、当事人处分权极度扩张的不良产物.有鉴于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当事人的处分权进行限制,法院应依职权收集证据,彻底查清诉讼案件的要件是否具备.一旦怀疑诉讼当事人之间有虚假诉讼的可能时,更应加强调查职责.在当事人明显无争议的案件中,法官对于对是否存在虚假诉讼要予以特别注意,要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审查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合法性和合理性,特别要加强对当事人自认事实的审查力度,同时要完善审前准备程序,通过审前证据交换,过滤和预防虚假诉讼.
(2)检察机关要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虚假诉讼案件的审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当前虚假诉讼增多、法院发现和查处存在很大难度的客观状况下,检察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而及时、有效地发现、纠正和打击虚假诉讼.基层检察院应加大民行检察相关职能的宣传,让群众知晓对虚假诉讼案件可到检察机关申诉,畅通申诉渠道.对申诉的虚假诉讼案件及时受理,必要时可作相应的调查核实有关的情况,对确属虚假诉讼的案件,通过提请抗诉或发出再审检察建议的形式,促使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对已执行完毕的虚假诉讼案件,还要监督法院对错误执行的财产进行执行回转,让虚假诉讼者通过诉讼方式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落空,有效地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参与虚假诉讼案件的律师,可以向有关司法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依照《律师法》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3)加强司法机关的协调与合作,对虚假诉讼案件的发现、移送和查处作出统一规定,增强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合力.在现行立法的框架内,有效打击虚假诉讼案件必须协调司法机关之间的职责.江西省出台的《关于预防和惩处虚假诉讼的暂行规定》对司法机关如何受理举报、如何立案等均作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明确了公安、检察、法院受理立案的程序,极大地方便当事人控告和举报虚假诉讼.因此,在办理虚假诉讼案件中,有必要对各职能机关进行具体分工,可以规定检察机关对参与虚假诉讼的相关人员涉嫌犯罪的,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刑事犯罪线索并附送相关证据材料.公安机关在办案中发现有虚假诉讼线索的,应及时向法院或检察机关移交案件线索并附送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对于已经裁判生效的案件,发现有虚假诉讼嫌疑的,应及时向检察机关移交案件线索并附送相关证据材料.在受理移送的线索后,定期通报案件查处情况.
(4)加大对查处虚假诉讼案件的宣传力度,引导当事人树立诚信价值观.从
民事诉讼法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虚假诉讼案件的法律规制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