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学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丰茂的生长与整体的缺失相关论文翻译工具
该文是外文翻译专业诗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诗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与丰茂的生长与整体的缺失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诗学及诗歌及诗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诗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的道家美学所强调的诗人在出神状态下,面对纯粹现象之大美所不能言的失语感、无语感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他主张的反对现代诗滥用叙述性的策略之一:即叙述性既已存在于白话文里,但应可产生虽用了叙述性却又可以超脱其实用说明性的效果的较佳例证.其二,诗歌中擅用短句、罗列句式、类叠手法、状声词、单纯意象以及复合意象所形成的联想关系(如温庭筠“鬓云欲度香腮雪”即以物拟人手法,叶维廉《下弦月》“一丝云带/像透明的被单/从她的腰间/飘动/使到哄着她睡的黑夜/忽地也甜蜜起来.”即以人拟物手法)以表现并唤起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经验,营造一种当下的临场感.而这正是回复到事物之初的道家美学的表现,也是叶氏在中国古典诗的研究中发现的“超脱语法”、让景象自然演出技法的现代转换.其三,叶维廉的诗歌为何在山水田园严重失落的现代社会中仍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无为、独化,这显然是叶氏诗学关心生态,提醒尤其受西洋思潮影响的现代人要像大自然学习谦虚美德的表现,也是叶氏诗歌时代意义之一.(三)围绕叶维廉的纯诗理论,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追溯其理论对传统的继承及对现代诗学的积极建构:以李丰《中国纯粹性诗学与现代诗学、诗作的关系――以七十年代叶维廉、洛夫、痖弦为主的考察》为代表.论者首先指出,在中国传统诗学史上,由诗评家王梦鸥先生源于道家、禅宗的美感意识而揭橥的“纯粹性”美学特质是五四以来沟通传统与现代、汇通中国与西洋的重要观念之一,而在台湾现代诗坛上能够以此建立严谨理论体系并有力推展它的首推叶维廉.文章第一部分阐释传统“纯粹性”诗学与叶氏纯诗理论的关联:叶维廉纯粹性美学观念承继自皎然、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王国维一路的美学系统,此路诗学反说教、反过多的叙述性,反逻辑、推理,而倡导理想诗歌以“短诗”为表现形式、以景象的表现为主,以言外之意为追求.此一美学观念的哲学基础乃筑基于庄子与禅学,因为此一诗学与庄子哲学声息相通,都将语言意象只作为一种引起美感经验的媒介性符号,而重视活泼泼的自然景象本身及其间的“道”.叶氏不仅以此阐释古典诗,而且讨论现代诗,因此成为六、七十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建构工程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论述叶氏纯粹性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诗歌中:时空变迁带来自然世界的变化,使现代诗人很难表现古典诗“单一的瞬间的情绪之静态美”,而表现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动态”感.这就使叶氏原本用以解释中国旧诗人具有无我性,试图回到现象原初状态的“纯粹经验”逐渐和中国现代诗人迷惑于西洋现代诗人瓦雷里、里尔克诸人倡导的努力溶人事物,打破分析性、逐去说教、演绎甚至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的“纯诗”观念相联姻,并且后者所占成分极重:诸如更深一层的外物合一,反对直线追寻的结构而代之以心理上的联系(受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连接媒介的递减,在此情况下“纯粹经验”已经大有不同,现代诗对于读者积极参与全诗最后秩序的创造的要求更高.但叶氏也指出古今诗人在不同的“纯粹经验”之中有其一致性,即“诗应该是现象的波动的捕捉,而非现象的解剖”,而“现象的波动的捕捉要归功于每一经验面的明澈性”.这自然也要求诗人在观物时进入出神状态.该文抓住了叶氏试图以传统“纯粹性”整合现代“纯诗”观念的理路,但由于过分侧重理论间逻辑上的先后,自然忽视了叶氏诗学秩序生长的时间先后,即叶氏首先在现代诗歌创作和现代诗学影响下,体味到“纯诗”观和中国传统诗其间的微妙联系,故而反思传统诗的“纯粹性”特质,并试图将之引入现代诗,此间叶维廉不断检讨西洋纯诗之不纯,并从其传统历史及其发展趋向加以批判,而一再重新肯定中国古典诗的视境与表现具有形成纯诗的重要质素.
相对于港台及海外学者对叶维廉著述研究的同步性、深刻性、或分或合的特色,尽管叶维廉曾数次在大陆各地著名大学讲学,如1980年代中期“文化热”高潮中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诗学、比较诗学,在清华大学讲授“现代中国诗”、文学理论架构的再思及传释学;1993年在上海、重庆、北京等地讲述“文化离散空间与文化想象”及“后现代在第三世界畸生的现象”;1998年再次在北京大学讲座道家美学和西方文化,并相继出版理论结集《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温儒敏编)、《比较诗学》、《中国诗学》、《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和诗歌选集《叶维廉诗选》(杨匡汉选编),其精深的理论也部分地被大陆学者认同并借鉴,如饶子在《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对其中西语言信仰差异性理论的吸收,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对复“元古”的解说亦源自叶氏对道家美学的当代诠释.然而遗憾的是,叶维廉丰茂而深刻的著述在大陆相对停留在引介和散论阶段,如王逢振《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1988)、古继堂《当代新诗发展史》(1989)、刘登翰《台湾文学史》(1993)、古远清《台湾当代理论批评史》(1994)中都有对叶维廉或诗歌或诗学的简述,1999年四川大学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又以“叶维廉圆桌论坛”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大陆研究缺乏整体性,究其缘由,最主要的可能还是由于叶氏著述在大陆的引介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使得研究者不能够把握其著述的内在理路和整体风貌.2002年8月叶维廉再次回到大陆,在北京做题为《道家美学、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的报告并访问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随即《诗探索》刊登了叶维廉自述其五、六十年代诗思的《出站人站:错位、郁结、文化争战》、柯庆明教授的《叶维廉诗掠影》和蒋登科《叶维廉诗学术语辑释》三篇重要文章.其后叶先生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比较文学国际会议并为其《叶维廉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03年共出版9卷)的出版举办座谈,在此契机推动下,大陆再次掀起了对其著述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大陆学者对叶维廉诗歌的研究,早期以杨匡汉较为全面.1993年他为《叶维廉诗选》做序而写的《旅雁上云归紫塞》以其对诗心的深切体味,将诗人曲折的生命旅程、上下求索的诗魂和学 魂、怀乡与放逐的诗歌情调、“寻觅与追索、漂泊愁结与超越放逐的主题”及与其诗歌“内省”倾向密切相关的五、六十年代台湾的社会背景有机地融为一体,精炼地道出叶维廉在中西诗学和诗歌的汇通中“走向西方”而又“回归东方”的路向及其独特的八点诗法,可从两个方面概括:1、在感物方式上,诗人面对世界时或尽量让“自我”悠然、超脱又纯情地出现其中,或做到“外在气象与内在气象的交溶,外象弧线与内象弧线的应合”.2、在传达方式上,诗歌结构一方面作有秩序的展伸,意象结构和音响结构相交叉,从而打破单一的叙述性,以包容混沌的情思内涵,放射多层的暗示力,另一方面虚设一个具体的“地址”或“故事”作为象征,使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相协调.诗歌手法则运用似是而非的无关联性的意象并列手法或使可解与不可解的事物相融会,从而摆脱逻辑思维的演绎性和分析性,激发读者用想象去参与领悟和填补诗之空间;诗歌语言“文”“白”杂陈,时又取熔古语,辞来切今,以引发现代诗的“古典回响”.然而,诗法与风格于具体诗作中或许都是一个不定的变数,其部分诗作亦有理大于情、成章、遁入文言而未至创化的缺憾,而惟有不变的是诗人深沉的文化忧虑和博大的关爱情怀,这就是“他欣赏并取法王维,却更倾心与怀恋杜甫”的缘由.
对于叶维廉比较诗学的系统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刘鹏的博士论文《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此文注意到叶氏诗学成长的历史阶段性,即1960年代跨文化研究“轻易用‘共相’、‘普遍性’之词”,倾向纯美学的讨论;1970年代,通过中西思维系统之各有所执的比较而对这些用语质疑,希望从语言书写、理论架构的圈定行为的宰制中解放出来,因此走向哲学、美学、语言、历史、文化的综合探索,树起叶维廉比较学科理论的“旗帜”:“模子”;进入1990年代,叶维廉已从哲学、美学、文化的历史层面进入思想、政治、权力、经济的多方面跨学科整合阶段.但论者为求理论的体系化,“舍近求远”,从共时性的内容角度划分叶氏的学术研究,即以比较诗学理论为中心和以跨文化的批评实践和传递实践为理论推演.全文抓住叶维廉自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一直不断建构、修正、完善的“模子一差异性”理论,即掌控了叶氏前后期诗学转换之关键枢纽,以此为中心首先寻出此一理论出场的历史关联、逻辑关联和思想关联,继而结合叶维廉的批评实践和传递实践作为此一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采用共时的态度处理历时性问题,集中精力整合叶维廉比较诗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对叶氏比较诗学最全面、细致的论述,但遗憾地是,历时视角的缺失使我们难以清晰地窥测其诗学生长的秩序.
不可否认,众多精彩的批评展现了叶维廉著述的丰茂和深度,学者们从中也清醒地觉察到叶维廉的创作和理论之间“声息相通,血脉相连,是不可分的整体”,但缺乏能够将生命、诗歌、诗学在保持其各自风貌的同时,寻索其间血脉相通之关联的整体性研究.张志国的硕士论文《叶维廉:在隔绝与汇通之间――以诗歌与诗学为中心》,被叶维廉认为是首次对他的诗学和诗歌创作进行互玩的综合性研究论文,初具作家评传的规模.该文上篇历时性地追索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共时性地把握三者间的共通脉搏.文章认为叶维廉背负文化内部的“前放逐”,承受游离于母体文化之外的形体放逐,在一场场文化争战的搏击中,在一次次精神家园的寻梦里,“隔绝与汇通”构成了叶维廉生命旅程中最真实的风景线,“生命本己的自然而然”成为叶维廉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而“愁渡”作为超越隔绝、寻求汇通的精神姿态化作驿站间最醒目的“桥梁”.叶维廉的诗歌与诗学如同其生命走过的路程一样,穿越窗之缝隙,融进自然与人文的风景中.对诗人而言,诗同样是一扇窗,它直接开启着对生命的思索:从囚于迷乱的内心,到穿越明澈的窗口,溶入山水风景中,诗人终于在人与自然的汇通中寻索到了生命的真谛;而伴随这一艰辛寻觅的,是叶维廉的传释诗学――作者如何传意,读者如何释义.中篇“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创作论”以叶维廉诗歌创作中的关键意象“窗”为研究视角,一方面揭示叶维廉诗歌中生命哲学的转向:从前期诗歌中呈现出的“窗内――窗外”生命追逐模式到后期诗歌中的“窗中――风景”生命转化模式.在此过程中蕴涵着叶维廉对人类生存世界的思索,对生命本己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展现叶维廉诗歌美学的探索轨迹:以中国传统的“外在气象与内在气象的交融”为最高审美理想,在叶维廉创作的三类诗歌中,第一类诗歌是将个人的感受和内心的挣扎溶入外在事物的弧线里,第二类诗歌则是诗人在景物的呈现中未能完全倾出而倾向于内境的产物,这一类在前期占据主体,第三类是叶维廉后期注重外境的物象“不涉理路”、“玲珑透彻”、“如在目前”,让风景纯然演出、“无我”的视境诗.与叶维廉观念模子的衍变相应合,其诗歌结构在前后期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具体而言,诗人前期审美视角在整体上是“外――内――内外”不停出入、终而融合的立体的、动态的、多重透视视角,但局部多是画面般视觉性极强
关于诗学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丰茂的生长与整体的缺失相关论文翻译工具参考文献:
整体护理论文
论文整体格式要求西安科技大学院处函件,教务函〔2016〕附件,学院(部)2016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表,学院(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专业年级班答辩小组编号。
电子商务整体外包
于2006年开始招生,是应用性创。电子商务期末论文越"的理念,逐步确立中国电子商务信用机制的发展方向.文章最后勾勒出中国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的整体框架,认为应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
6年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先进个人,推荐表,学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照片政治面貌所在班级担任职务联系电话主,要,。重庆大学生就业市场,2016大学生就业情况重庆y53何佳基。
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化入库认证体系.认证体系动态反映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历,职业经历,职业技能和职业信誉,并能为人才评价,配置,管理,培训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的新型诚信信息服务,是。
经济与政治论文
2005~2009年《世界经济与政治》载文评析为样本,对近5年来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论文进行统计,得出了一些统计结果,并对这些统计结果进行概要的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政治。
政治与经济论文
旅游论文提纲范文旅游经济论文-旅游论文提纲范文-浅谈应对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旅游论文提纲范文,马克思经济学论文,国际政治与经济论文,经济。2005。
就业与指导论文
时,可对字体大小进行修改,但应注意整体的美观与协调.,每位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不得超过5份.,学院统一组织并指导毕业。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1%,具体分布见下图.,学。
教学与管理论文
理制度;7)学生管理档案.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
科技与生活论文
论文标题与生活链接,小学生科技论文题目链接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5.论述选择综合理科的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6.试举例说明整体科技活动方案设计的思路.,自。
教育与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北京理,接受学籍为甲方,在甲方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在乙方进行为期两年的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为主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育管理方式.,三,丙方通过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