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德育论文范文集,与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校德育毕业论文,关于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校德育及高等教育及德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校德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高校存在两种德育.那些直接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明确外显的德育方式我们称之为显性德育,而那些非直接的、暗含的、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德育方式被称之为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存在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实际德育可能产生与设定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影响.显性德育影响和隐性德育影响发生偏离,甚至冲突,直接导致高校德育功效被削弱、甚至抵消.
一、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实质
德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是个体需要、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显性德育价值观代表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标准和要求,由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组成.而隐性德育价值观则是受教育者在具体交往和活动中,受德育环境、教育者无意识的德育示范等影响,而形成的道德观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场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冲突和转变.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构建,而固有价值观念的残存,多元价值观的博弈,必然导致价值领域的冲突异常突出,这一冲突影响蔓延至高校,由受教育者身上折射出的价值观冲突,即是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实质就是价值观的冲突,两者是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换句话说,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就是高校应然价值观与实然价值观的冲突.
二、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内容
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虽然有着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德育主体,即受教育者.两种德育都是对受教育者的导向和影响,其最终的价值影响都反映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研究就从冲突的本质和作用对象上入手,即从价值观的结构、要素及其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投射角度入手.
1.个人还是集体——关于主体定位的价值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秉承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原则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高校德育要求“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受到的教育都是集体主义教育,要“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1].集体是社会主体,而个人鲜被提及,处于从属地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
关于高校德育论文范文集
2.平等还是特权——关于社会秩序观念的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社会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向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秩序转换.平等、公正是文明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障.高校德育大纲要求学生“树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拓进取、公平竞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1].学校教育学生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公平竞争,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实现个人理想,获得人生成就.现实社会青年学生的发展很多、很大程度上不是个人能力、素质的比拼,而是家庭背景的较量,有了好的家庭资源的支持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在奋斗的路上少走若干年的弯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两极分化日渐严重,而各种“拼爹”、“富二代”的现实让学生遭遇或挫折感,或依赖感,各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使他们陷入更大的惰性和迷茫.
3.道德还是名利——关于首位价值确立的冲突
传统中国是个重德轻利的国家,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做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反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是高校德育提出的明确目标.市场经济开放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导致传统“一元价值”、“绝对价值”被解构和瓦解,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的多元化,使得钱和权成了众之所望,社会的功利性造成人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曾说:“功利主义在大学校园中逐渐显现,大学排名就像一把架在校长脖子上的剑.盲目追求名利让高校学术道德失范,丢失了自我历史、特色及传统.”[2]在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卷调查中,有关“在转型期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信仰的首位目标”,40.9%的学生选择了金钱,还有22.9%选择了权利[3].高校向功利低头,世俗似乎无法避免,到底是选择重利轻义,还是遵从重义轻利,青年学生们面对首位价值选择,不得不陷入混乱和冲突状态.
4.诚信还是投机——关于价值践行手段选择的冲突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诚信,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文明在自由和竞争的土壤中孕育着诚信契约,选择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实现合理价值目标,是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然而在现今社会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采取各种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甚至违法乱纪,违背道义良知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屡见不鲜.高校教师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篡改数据,捏造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晋升过程中滋生的学术腐败现象,正在侵蚀学术肌体,败坏学术风气,造成恶劣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考试不挂科、为了评奖评优、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等理由,也不惜在考试中舞弊、篡改成绩、伪造证书,采取不道德的实用主义手段,丧失了诚信道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利益的诱惑侵蚀,大学生们如何在道德诚信和急功近利中取舍,面临尖锐的价值冲突.三、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冲突原因分析
“学校即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隐性德育的影响无处不在.高校德育的失败在于过分依赖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其本身的正面示范和渗透影响力,导致隐性德育的功能弱化,甚至产生反向作用力,造成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德育效果愈发滑坡.
1.缺乏对专业学科课程隐性功能的挖掘
杜威指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和统治地位”[4].各专业学科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如人文、艺术学科课程,包含了人类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彰显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以其感性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陶冶人的性情,唤醒人的情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的精神,是最具影响力的隐性德育课程.我国高校德育对专业学科课程隐性资源的浪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注意学科资源的挖掘,认为只有政治思想理论课是与德育有关的课程,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目的都只是为了发展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道德无关.在高校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涉及德育的教学目标;二是高校人文、艺术课程开设不多或者开设困难、水平不高.除了国内一流综合性高校开设比较全面、高水平的通识课程外,其他高校受师资等条件约束,人文、艺术课程开设门类不足,课程水平不高,对学生修学此类课程的要求自然不高.
2.功利化、现实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
关于高校德育论文范文集,与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