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例文,与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学教育类论文答辩开场白,关于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法学教育及实践教学及自然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法学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自然、人文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对各方面都有涉猎.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即升入大学学习法律,在我国很多高校法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不够全面,质量普遍不高.同时公共课占据的比例过大,很少有国际化课程,并且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外,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高校法学教育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最终导致的是我国法律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无法满足国际化法学人才的需求.(五)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欠缺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其核心都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事实观察和认知能力;收集证据、分析和判断能力;归纳案件争议焦点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并适用法律的能力;严谨推理和论证的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人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⑩,是我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下,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还不具备这一能力,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常人’的思维上”B11,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从法学角度进行思考.因此,社会上有些法学学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来适应审理、处理案件、代理各项法律事务的工作要求这样的结果是有深刻原因的.
三、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路径的优化路径
(一)推动法律理念的转型
面对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法学教育理念,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注重法学知识与法律技能的灌输转向强调法学知识的理据与价值.B12同时应当注重高等教育活动的人本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全球化的发展呼唤高素质的涉外型法律人才,因此,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应当拓展法律的应用空间,以培养出既懂法律,又懂经济、懂外语、懂科技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国外先进法律文化制度的教学
优秀的外语能力只是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敲门砖和垫脚石,想要实现法学教育国际化,能够独立处理国际领域的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各国法律制度与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行比较学习,最终做的融会贯通.鉴于此,我们要在课内课外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向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还要善于借鉴非洲、拉美、南亚等国家优秀的法律文化制度B13.我们可以通过在欧美文化掠影的课程中增加法学文化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课外读物,鼓励进行科研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真正实现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这对我们的法学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入国际学术前沿,成长为能够适应最新发展需求的高端法律人才,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繁荣与各民族文化交流、处理危机和解决纠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法学教育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我国需要提高法学教育的办学门槛和入学,对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提出具体要求.对达不到相应标准的法学院可以撤销其资格.同时可以取消中专甚至专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因为这类法学教育从实际上来看并不能满足新时期法学教育发展和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需要.从而使法学教育规范化、正规化,以保证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达到国际水平,使得我国高校法学生能够具有应对国际化挑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卓越法律人必然是博闻强识、知识结构合理的法律人.因为,“法的本质和法的社会连带性决定法律人不能是单向度的人”.B14我们必须吸收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多元知识.同时,不仅要看到法的现象和本质,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要能看到法的周边.法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开发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感悟和人格”,B15只有具有如此深厚人文素养的法律人,才能不局限于具体个案的界限;不拘泥于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才能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法律,推动法治发展与社会进步.
对高校来说,应完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课程设置目标.一方面,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尝试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程.另一方面,积极落实课程的国际化,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增加国际内容比重,使学生对于国际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现状有一定了解,同时将国外相关法学知识和观点的内容加入教学内容中.(五)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实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将促使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B16法律诊所式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颇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值得推进.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是美国法学院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方法,内容主要是进行法律援助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办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去,以学生为主要承办人,进行具体操作办案的流程.通过为贫困人群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养成健康的法律人人格.B17
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法学学生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法律诊所教育在美国的良好发展证明,它在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谋求社会平等公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从两千年初正式起步以来,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随着世界风云变幻,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必须寻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才能进一步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资源等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定位不清;各教育机构虽纷纷加入法学教育国际化的行列,但教学方式、培养方案等很多方面大同小异,创新点少;“教”与“学”的角色尚未找到一种平衡,同时由于缺乏对外学习交流,法学教育国际化缺乏有效的实践,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鉴于我国投资选项上的缺陷和政治环境方面的风险,很多中国家庭依然宁愿花费大量的金钱让孩子留学国外.
本文首先结合当前国情提出了合理的法学教育国际化的定位,从根本上确定了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本质,避免了没有一个适当的基准空谈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改革问题.以该定位为标准,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则显现出来.有了确切的问题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在我们看来,现阶段改革的重点也应当从基础的方面进行,“卓越法律人才”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首先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活动组织等方面转变教学方式,有机的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有效的改革.
同时,在进行上述改革时,应当注意避免因过分强调国际化,强调对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特色,导致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我国目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大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如果过分依赖西方主流发展模式将会使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背离初衷,也收不到预期效果.我国应当在借鉴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特色既可表现为学科门类上的优势研究领域,也可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是偏重理论还是实务,还可表现为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区分.B18(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第9期SRTP项目资助(指导教师:朱奎
关于法学教育类论文范文例文,与我国法学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