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互联网金融的与监管问题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论文查重免费,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与监管问题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互联网金融及互联网及金融服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互联网金融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1互联网金融监管立法滞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金融的法律环境则略显滞后和僵硬.互联网金融的六大发展模式在国内的发展进程不一,相应的监管立法也相对滞后.现行的对互联网金融也太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多数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以及央行、银监局等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此外还有一些中央规范性文件及地方出台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总体来说,上述法律法规位阶较低、效力有限.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做法,不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需求.
2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混乱.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目前监管分工的趋势是:人民银行负责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银监会负责对p2p网贷平台业务的监管,证监会负责对第三方证券基金销售业务的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众多、政出多门,对于跨市场的交易活动,以谁为监管主体尚不明确,这样的监管制度安排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几乎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一些跨界经营机构和跨界混搭产品存在明显脱离监管的现象.
3互联网金融监管取证难.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虚拟性使得对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和违约责任追究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数据以电子证据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电子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出示等对传统取证制度提出了挑战,电子证据还很容易被伪造、篡改,其脆弱性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监管远比惩治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困难.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跨市场的监管制度,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分业经营所造成的分业监管局面往往导致取证效率低下,虚拟货币的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各个发展模式的法律定位及监管主体,第二,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从业资格,划定合法业务范围,明确服务提供方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制定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准则,第三,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公众信息不被非法泄露、公民的资金安全不受侵害,明确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对消费者风险的连带担保责任.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目前监管分工的方向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银监会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人民银行监管,P2P网贷平台由银监局监管,众筹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金融业务主体与业务类型复杂多变,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需协调混业和分业监管模式,实行综合监管.因此,国家要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层分类型监管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责任和监管范围,统一由主要的监管部门来进行互联网金融主体的分层和分级管理规划,明确每层对象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并逐步拓展跨层级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二是要针对其层出不穷的业务模式和政策规避手段,加大技术监控手段的投入,动态地捕捉行业的风险动向,尤其是经常涌现的资金安全、期限错配等问题,细化监管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并最终建立灵活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对监管机构而言,由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形成的虚拟金融服务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应制定监管规则,细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原则,设定互联网金融行为的指引性规范和国家标准,界定互联网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推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牌照及资质认定制度,设立规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甚至可以采用负面清单模型对违规行为进行明确警示,以实现市场良性竞争.
(四)应坚持自律监管和他律监管相结合.成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先由社会组织提升行业自律,建立具有一定规范性的行业公约或者规约或标准等,并尽快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对存在较多风险和严重漏洞的业务模式进行限制,同时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实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在防范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的同时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五)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公众互联网金融风险教育.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配套征信系统缺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将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的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范围,对P2P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参与人和利益相关方的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同时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征信系统接口,为互联网金融主体提供征信支持.加强对于公众的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的防范意识宣传,拓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教育渠道,增强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探索
(一)从实体规范更多地转向程序规范
传统金融监管措施更多地以实体规范为主,限定交易额度(比如发售理财理财产品必须5万元起步),限定交易对象(牌照管理),限定金融服务种类内容等,但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是跨界组合,严格的实体规范被技术创新带来的模式转变虚化为灰色地带.在实体规范的功能被弱化的情况下,程序规范更需要加强,程序性规范和流程性规范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规范迅速可以加强的工作.
(二)按照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跨界资源的多元融合,有多种发展模式,不同模式的特点和风险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无法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监管模式.因此,应当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下,按照不同模式、不同产品分别由一行三会进行分类监管,区别对待.
(三)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协调
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出现的混业经营的迹象,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提升自身客户黏性,不断深化综合化经营,以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导致各种业态的边界逐渐模糊,这容易导致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真空或监管交叉、重复,而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已渐成国际金融业监管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立法层面和监管顶层设计安排上强调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机构监管转向到功能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中一个机构往往同时做很多跨界的一些产品,比如阿里作了支付宝,又在支付宝的基础上衍生出余额宝.产品方面,也有许多跨界混搭产品,如京东白条等,目前还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归属,综合经营形成了跨界业务,因此仅仅只是由某一家机构监管,那就无法进行协调整合,所以要逐渐强调功能监管,从机构监管转化到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五)转变监管思维――开启大数据监管时代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来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传统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监管部门也必须随之转变监管思路.过去的监管方式必须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模式的高效主动监管方式,将“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到金融监管中.大数据监管基于金融业的海量交易数据,根据监管对象主要特征,筛选出若干风险数据指标,并在海量数据平台上无时无刻进行抓取.对交易者的经营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追踪和预判,从而达到对金融风险的前置风控.“大数据”在监管中的应用将提高监管部门分析和预测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黄震:互联网金融监管可软法先行[N]论文网,2013
[4]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研究,2013
[5]马云
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互联网金融的与监管问题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