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类论文例文,与个体化与中国婚姻家庭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婚姻家庭类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个体化与中国婚姻家庭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婚姻家庭及个体化及婚姻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婚姻家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个体化.这一趋势对当前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探讨婚姻家庭问题不能忽视个体化的深刻影响.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的个体化路径以及个体化对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关 键 词:个体化;婚姻家庭
一、文献综述
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理论中,家庭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都备受人们重视.关于家庭变迁的社会学分析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视角.首先是经典的家庭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视角将家庭变迁放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框架下,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概念范畴对家庭变迁进行分析.但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发展,其一元进化论的静态线性思维模式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学者们意识到不应以西方家庭模式作为判断现代与否的唯一标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多元的.由此发展出分析家庭变迁的第二种视角,即所谓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视角批判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现代的截然对立,强调二者的兼容共存性.传统与现代是可以彼此互动和相互影响的;而社会传统不同,与现代因素的互动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第三种视角是“个体化”.这一理论视角最初由阎云翔等一批海外中国学者采用.他们参照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第二现代性”的理论框架,用个体化模式来解释中国社会包括家庭在内的种种观念变迁.个体化的理论视角跳出经典家庭现代化理论以及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家庭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争论,为家庭变迁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中国的个体化
正如阎云翔所指出的那样:个体化命题捕捉到了西欧社会关系中本质性的变化;但其中某些变化在中国并不存在.因此个体化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讨个体化对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首先要分析中国个体化路径的特征和表现.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在其个体化理论中也强调了探讨个体化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进程和路径.贝克夫妇通过经济生产和再生产、政治权威的性质、社会文化整合三个维度来寻找各种现代性和各种个体化进程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四类理想类型.他们总结了中国现代性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即国家调控的资本主义、后传统权威政府、不完整的制度性个体化以及多元宗教社会.借鉴他们的理论,对于中国的个体化路径和特征的探讨,本文接下来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整合三方面来把握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具体情况.
在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由国家权威来分配.个体日常生活所需用的一切资源都不需要个体做出过多选择.职业、住房、培训、医疗都由国家和集体来决定.社会流动性也比较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打破了个体过度依赖国家和集体的情况,个体从毫无选择到不得不面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选择.终身的“铁饭碗”成为短期的合同制,个体必须凭借自己的能力、技术、文化等资本在劳动力市场寻求和选择自己的工作.
在政治方面,中国经历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逐步向民主的转变.中国的政治格局从国家拥有绝对权威逐渐向社会、公民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这种转变得益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即个体政治权力和社会基本权利的获得,依托于新自由主义的、去政治化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个体化.“国家取消了社会保障和对集体的义务,正试图设置严密的个体控制网络,给内在于个体化进程中的政治参与诉求设置界限.个体权力被当作特别待遇给予承认,而不是作为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力.个体化是政府需要的,不过政府同时也努力约束个体化,使其与官方弘扬的国家价值和家庭价值相维系.”(贝克,2011:8)
在社会文化方面,中国经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转变.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但总得来讲,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单一的价值体系向多元的价值体系的转变.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加大了与国际上各种文化的交流.受全球化深刻影响,西方各种思想潮流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呈现出传统、现代、后现代等多元共存的状态.宗教信仰也从“非科学”、“迷信”中逐渐解放出来,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三、个体化对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
接下来将试从个体化对婚姻家庭的不同阶段的影响,来探讨个体化对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婚姻家庭的预备阶段、维持阶段和解体阶段三个方面.
(一)预备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很大部分上源于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流动性低,人们的择偶半径相对固定,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本也相对稳定,父母作为长辈比子辈也更了解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对子辈是“合适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全社会的各个资源获得绝对的控制权.人们的身份被固定下来,个体所需的资源完全由国家来分配.社会的流动也相对较小,除了升学等少量渠道外,没有其他的路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调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们逐渐从集体和单位的约束中脱离出来.大学等各种教育也放宽门槛,更多的人有了发展提升自我的机会.人们从各种国家集体和单位的终身劳动雇佣走向可以随时“自由”选择的劳动力市场的短期雇佣.获得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失去的之前的稳定和保障,再加上中国的各种保障制度不完善,个体要承担劳动力市场中的绝大部分风险.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年轻适婚年龄的男女为了自身长期职场发展,选择接受教育或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而延迟了结婚的年龄.
脱离了僵化的计划经济时代集体和单位的各种限制的同时,人们也失去了体制内的“保护”和“福利”;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只能依赖劳动力市场.现代性的市场模式需要流动性的支持,不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在社会空间上,中国社会的流动性都增加了.这种流动性带来了不断选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婚姻家庭预备期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是有关对象的选择.社会的流动性降低了父母在对象选择方面的影响力,子女有更大的选择自由.选择的渠道也更多元化,同事、朋友、大众传媒等往往发挥着比父母更重要的作用.选择半径逐渐扩大,不仅体现在认识渠道多元化,跨越地域更大,还体现在其变动性更大.第二是角色文本的选择.两性在双方的角色期待方面的文本也多元化、并随着个体的成长和职业变动而发生着改变.男女的角色文本常常出现矛盾.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并没有完全瓦解、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而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女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参与使更多的家庭分工模式出现.婚姻家庭的分工模式的模棱两可使预备期的男女需要对文本进行自我选择和相互协商.第三是是否结婚
婚姻家庭类论文例文,与个体化与中国婚姻家庭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