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完善高职毕业生本科应用性专业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工程师相关论文范文,关于完善高职毕业生本科应用性专业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工程师及技术员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工程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刚才两位嘉宾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听了深受启发.我只讲两个问题.一是对接现代产业,建立高职高专本科专业衔接机制,我们是本科院校,我从本科院校角度谈谈.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家很快就会想到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个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的,还有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我们学校也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36所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试点院校,但是关于这个我有些想法,我们一起讨论,把这些想法和大家汇报交流.
一、建立高职专科本质专业衔接机制
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社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性人才,中国产业发展到了今天,不断地升级换代,目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的升级换代的需要,从过去来讲,高等专科主要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开始大量发展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解决农村土地上脱离出来的劳动力,现在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主导,需要大批掌握高技术的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技术人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怎么满足或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之一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因为只有三年时间,这样的人才只能满足一般企业岗位需要.即使这一点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为什么中国产品质量不高,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比我们普遍高,关键在于岗位员工的素质.我们现在培养的素质比较高的一般企业的岗位工作是这样的人才,他能够胜任一般岗位,难以胜任复杂岗位的技术需要.比如说上海的轨道交通,原来驾驶地铁的司机基本都是中专,站台管理人员基本也是下岗工人当中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或者受过高中教育的一些人,出了几件大事情以后,上海地铁公司清醒地认识到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现代化地铁的高速运行和安全运行.前一段高铁的事故,查到底就是岗位上工作的人对复杂的东西把握的不够,也包括责任心不够.所以要适应复杂的岗位工作,显然三年制的高专有问题.第二个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多,本科少,有些高职高专是在招本科的,上海也有很多学校招本科的.即使在有本科的学校当中,它也是先三年专科,然后再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的.现在大多数没有本科的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很多同学想升一个层次,都要参加专升本考试.这些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以后,直接插班,这些同学的专升本,本科阶段的学习和专科阶段学习完全脱节,两者缺乏衔接机制的.照理说这个同学经过两年的应用性能力训练培养,应该在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方面非常强,应该高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现在问题是两者之间没有衔接,甚至他专科学的课程在本科又读一遍,有的课时不同,那边是48课时,这里64课时.这是资源浪费和资源重复.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工程师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0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高职高专与本科的衔接机制,这两者怎么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职高专发展当中很重要的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高职高专的领导,包括各个省的教委要考虑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想法,衔接机制一定要建立,这个建立要遵循一些原则.第一个原则,专业与现代产业对口,应用性本科院校也好,还是高职高专也好,你们所办的专业都要跟产业对接.如果现在在高职高专办的专业是跟行业对接的,升到本科学校的专业是学科型的,那对接不起来了.所以高专和本科衔接,衔接的本科模块、专科模块都应该是与现代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第二人才培养要和企业合作.合作机制非常重要,不管是高职也好、本科也好,人才培养一定要跟企业合作,如果在高职高专里面,是和企业合作了,前面的苏院长、王院长讲了他们学生都到企业里面,本科阶段不到企业里面去了,中断了,所以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统一的,最好的什么是高职高专所去的行业和你到本科的行业是同一企业培训的,这就是一贯制的,他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这里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包括校外实习等等,这些都应该有一体化设计.3+2也好、3+1也好是一个顶层设计,而不应该是本科是本科、专科是专科,那培养效率就会降低,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第四,人才培养要突出能力本位.这是四个原则,建立衔接机制,这四个原则要遵循.
建立专科、本科衔接机制,我们要思考,这种思考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应该是多种模式.从教育部的角度来讲,包括在座各位领导来讲,我们要有多种模式来完成这个机制的建构.第一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本科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这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包括在座领导也好,包括本科院校的校长,如果你定位培养应用性人才,应该主动和高职高专结合起来.教育部和各省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推动这个事情.目前“3+2”可以,“3+1”也可以,问题在于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联合起来设计课程,招生开始两家就合作.我们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的合作,从它招生开始,就跟它讨论,它的优秀学生进入我们学校读本科,专升本的时候,这些学生考过来的概率很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下面有一个高职高专学院,它的学生也可以到我们学校来.建立了这种机制,双方就可以进行顶层设计.比如汽车学院和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两家联合起来,三年在你那里,两年在我这里,分别都学什么,这样五年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要比一般的本科院校四年出来的学生强,因为你是一体化的.当然也可以探索“3+1”,这要教育部和省级主管单位统一,专科三年、本科一年.高职高专院校有些学校本身是有本科的,这些院校就可以探索“3+1”模式,而且这个学校本身定位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就可以有三年加一年.现在实际上是专科学生比较多,而应用性本科层次的少.我们自己是本科院校,我们定位是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时候,我这样做会损失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也很恐慌,我们为这个事情距离抗争,教育部支持我们,但是传统观念不支持我们,客观上这样做获得的资源相对会不会少一点.
高职专科与本科有机衔接要体现四个一体化.培养目标是一体化的.我们学校和我们自己的高职学院和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目标是一体化,培养掌握工程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一体化.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包括产学合作、实训都要一体.课程模块一体化,专科和本科之间课程模块衔接要一体化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有机衔接.实践实训一体化,实践实训是有层次的,越高训练复杂程度越高,这要进行设计,否则就会重复.在专科一年级的时候,应该是一般的工程认知实习,到高层次的时候应该是复杂的简单产品设计,这个过程是有梯度的,这个梯度要整体设计.
以上是从本科院校的角度初步谈谈我们的想法.
二、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可能给在座的领导一些启发.刚才苏院长说我们学校做的不错,太抬举了,是表扬我们了,实际我们也有很多困惑.我先就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谈谈,我们学校现在做的轰轰烈烈,问题是教育部在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时候,第一期选了36所高等学校,有清华、同济、交大,有我们,这个层次幅度太大了,大家都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师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清华、上海交大,一边说要培养企业领袖和精英,一边又说要培养工
工程师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完善高职毕业生本科应用性专业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