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类论文范本,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现代化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金融体系类论文查重,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现代化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金融体系及金融创新及世界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金融体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当今,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资本的全球化自由流动趋势继续加强,金融业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跨国银行作为金融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与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资本的国际化与金融创新,还是银行业务的交叉与金融网络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跨国银行的作用,也正因为跨国银行在金融业中的特殊地位,跨国银行又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我国经济日益高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中,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和跨国银行的大量涌入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因此,加强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研究,从法律上为跨国银行的发展和交易安全提供制度保障、防止跨国银行风险,是我国金融与法学研究的一项永恒课题.
[关 键 词]跨国银行监管金融现代化
一、跨国银行的法律特征
关于跨国银行的定义,存在多种观点.观点一认为“跨国银行是以国际业务为主并采取跨国经营方式的银行.”观点二认为“跨国银行必定是在注册地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同时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观点三借鉴联合国跨国公司曾经提出过的定义,“跨国银行是至少在五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银行”,或稍加变通,例如认为“跨国银行指世界级的大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五个或五个以上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进行广泛活动的金融组织.”或者认为“跨国银行必须要在六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机构.”观点四认为“只要一国银行跨出本国国境在境外进行活动或经营的即属跨国银行.”笔者认为,观点一未能明示跨国银行的主体资格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统一性,观点二回避了银行海外业务的比重问题,观点三仅仅突出了机构数量,观点四仅仅强调了跨国性,都有所不足.笔者赞同以下观点“跨国银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货币信用经营,境外业务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个决策机构下进行经营活动的银行.”这一定义,明确了跨国银行的跨国性、主体资格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统一性以及海外业务的比重属性,是一个表述精炼,较为可取的定义.
二、跨国银行发展引起的监管问题
跨国银行大规模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近20年来,跨国银行发展给监管带来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有:
1.跨国银行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下如鱼得

金融体系类论文范本
2.跨国银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队矛盾体.金融发展史表明,创新与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由此推动金融业不断向前发展.”
3.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协调.由于各国法规对跨国银行的监管存在着差别,客观上就存在国际监管合作的需要,在WTO法律框架内,有关金融的国际协调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但在跨国银行监管方面,《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作用不及《巴塞尔协议》.1974年两家著名的跨国银行前联邦德国赫尔斯塔银行(HerstattBank)和美国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NationalBank)相继倒闭,促使各国金融当局加强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十国集团于1974年底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以跨国银行的风险监管为核心,先后制定、达成了一系列原则和协议,例如《对银行国外机构监管原则》(1975)、修改后的《对银行国外机构监管原则》(1983)、《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1988)、《国际银行监管最低标准法》(1992)、《对跨国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其中前三个文件习惯上被称为《巴塞尔协议》,或称巴塞尔第一、第二、第三协议.最为著名的就是1988年发布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88年资本协议自发布以来,经过了多次的补充和修正,新的巴塞尔协议最终有效文本将于今年公布,2006年底开始正式生效,离现在还有3年多的时间.《巴塞尔协议》“尽管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但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业已把它作为一种公认的经营准则”,它已成为国际间各国政府对跨国银行监管进行国际协调的经典之作.
三、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存在的不足
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原则不明确.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同时享受“超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在政策上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税收和业务范围上.在税收上,外资银行享受超国民待遇.税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统一征收33%的所得税和8%的营业税,外资银行则享有优惠税率或零税率.在一些中间业务中,中外资银行所享受的待遇也有很大差异.非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本币业务上,国家对此在资产规模、经营条件、服务对象上对外资银行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外资银行准入的审批程序繁杂不透明,只规定了行政审批程序,没有司法审查手段的救济.
2.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首先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未做出特别的法律规定,使外资银行专门立法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缺乏必要的基本法依据.其次,《商业银行法》与《条例》相互关系不够明确,法律规范中存在的漏洞体现在对外资银行监管的业务范围、资本标准、内部管理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评估缺乏配套规定,使监管工作难于操作,各地对外资银行监管标准不一.最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本身监管立法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对外资银行保密规定、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制度、银行接管制度等问题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四、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立法建议
1.“总则”性质内容的完善
(1)关于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目标
各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价值取向源于对监管价值目标的认识,从各国立法实践来看,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目标主要有:构建安全的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业开展公平竞争、提升金融运行效率等.上述目标在一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监管目标致力于维持安全的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70年代过度严格的金融监管导致金融机构效率下降和发展困难,监管目标开始重新注重金融运行效率.90年代则
金融体系类论文范本,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现代化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