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管理学— 范文

经济学类有关论文范本,与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经济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学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义务教育及基础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

在当代社会,社会公平的首要是机会公平;机会公平的核心是教育公平.经济学认为,低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人群的流动性,表明低收入人群状况的积极改善;当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情况下,较快的收入流动性可以从实质上改善社会公平的状况.因为对于多数个体的代际和代内流动而言,公平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摆脱家庭背景、父母出身以及家庭收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获得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改变自身状况,使教育这一后天性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加快收入流动性,也是形成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一个社会中等收入群体基数的增大,有利于该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既是一种投资,又是一种权利,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是政治功能的一个方面.

教育产品的实际效益高于个体主观评价效用,其消费从表面看是私人的事,但从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产品应由政府供给或采取某些公共干预措施,增加消费量至一合理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纯地由市场提供所导致的效率缺失.

二、我国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财政能力

教育产品的公共品性质,给予个人、社会极大益处,理论上要求政府提供教育产品,但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能够承担起供给教育产品的职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紧张,那么政府只能满足最基本的行政运行和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是5.2%,而我国只有2.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2006年甚至已突破1800美元,但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在4%以下.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原因,究其实,教育投资不足是主要方面.如基础教育的缺失,城乡、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等,都与教育经费不足相关.


怎样写经济学本科论文
播放:21813次 评论:3939人

“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真正落实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能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然后才能把教育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猛发展,财政能力极大提高.1979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46.38亿元,1992年为3483.37亿元,2000年达到13395.23亿元,近5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9万亿元,2003年的2万亿元,到2004年的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3.94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财力的逐步壮大,目前已解决了物质产品严重匮乏的矛盾,并为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教育产品的投资力度提供了现实可能,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将会逐年增加.

三、完善政府供给教育产品职能的具体途径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决定着教育能否正常稳定发展,而在供给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供给职能的完善及路径探讨,凸显在提高供给水平,获取教育效益方面的重要性.

加大基础教育产品的投入,确保教育公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具有特定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并使这些受教育的劳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较高货币收益与满足.因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当扮演好的角色就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尤其在基础教育(在我国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方面,政府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曾经一度流行的所谓“教育产业化”的观点,我认为是打着深化改革的旗号,无视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规律,鼓吹要像办企业一样办教育,利字当头,唯利是图.这种观点的流行减缓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抵消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损害了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完善政府基础教育职能,首先应当摆正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义务教育需要普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的确是现实所需.对于政府而言,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政府应当集中有限的财政力量去办义务教育,而将其他教育形式逐步社会化.比如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大学转制或是社会力量来支持.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因为不管多么富裕,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包办高等教育.甚至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往往都是私立大学.其次,要加大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量,同时建立起地方和中央共同分担的保障机制.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难以保证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教育财政投资绝对数量的不足,同时也是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良好的监督机制来保证这部分资金的落实到位.很多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不规范,挪用和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等于使有限的义务教育投资雪上加霜.因此在中央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重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资金使用制度.确立义务教育由市县负担,中央和省政府补助的制度.对财政困难的省、市可以通过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同时要加强对教育财政预算和支出的管理,确保资金的科学和合理使用.第三,教育投入法制化.《教育法》第54条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所以,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各级政府必须增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这是法律所规定的刚性指标.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县级财政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根本无力投资教育.当务之急是要运用国家的财政手段,依法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停止那些不切实际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投入活动,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政府义务,从改善基础教育入手,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体系.

打破垄断,实现教育产品供给多元化

对于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全部职责.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非义务教育的其他教育产品,则应当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习惯,使得政府一度被认为是教育产品的惟一合法供给者.这不仅在理论上已经受到了公共事业主体多元化的冲击,而且现实中由于社会对于教育产品所表现出的强烈需求,令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冲破原有的思想和体制阻碍,开放教育市场,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这不仅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的社会公平的体现.

教育通过某种转化可以具有商品的可分性和排他性,可以有条件地建立自由交易关系;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可以有条件地视作第三产业.可以通过一种新的学校运行模式,来协调教育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市场化公益行为就是现代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处理公益性事业与市场关系的行为模式.就教育而言,市场化公益行为是指办学主体通过某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教育资源,以一种与公共途径相平行的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此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交纳一定的学费,而投入教育产品的人则必定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市场的有限介入既实现了一部分人的私益,同时又满足了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了公益.与政府所提供的教育不同,市场化公益行为意味着把教育这种公共物品经过转化,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运作来向社会提供.

在我国,教育的市场化公益行为始于近年来政府与学校二者关系的分化和改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权力的逐步转移,在教育领域内部,传统的政府与学校之间关系开始分化,发育出了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三个主体

1 2 3

经济学类有关论文范本,与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自考企业管理专科科目

关于物流管理的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工程管理 本科论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教育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学(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