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对现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所得税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对现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所得税及所得税会计及会计核算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所得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为收入计入会计利润总额,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计入,而是在纳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即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减此类收入金额,再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这就形成了税法与会计规定之间的永久性差异.4、由于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数,公式中未能直观地反映“当期”暂时性差异发生额,信息使用者在观察此公式时,不能直观地获取“当期”暂时性差异的信息,会增加其使用上的不便.
(二)公式中未能直观地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应用
18号准则明确规定了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当期所得税的确认应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其中前者计入利润表,后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改革经历了应付税款法、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影响会计法,至今天的资产负债表法.
资产负债表法中资产负债观的核心是:为了提升企业资产负债的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预计负债,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企业所得税;不再使用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待摊和预提;首次给利得和损失定义,改变传统利润的内涵,强调只

所得税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三、对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的改进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为大家通用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虽然在计算上至今并未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但是就公式本身而言,它是有改进的余地的.综上所述,公式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一是公式中未能区分核算“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二是公式中未能直观地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应用.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将该公式改进为:
本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guanli/00425154.html
应纳税所得额等于会计利润+当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非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增-非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减
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改进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第一,不仅反映了暂时性差异作为一个累计数,还能直观地反映其本期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从而减轻了核算工作量;第二,能将暂时性差异与非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区分开来,分别计入不同的项目进行核算,直接明了;第三,直接体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入暂时性差异”,避免了运用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核算的缺陷,直接体现了资产负债表法在所得税会计中的运用,符合时代进步与知识更新.此外,经笔者检验,就改后的公式用于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所得结果与改前的公式是一致的,不会影响其有效性.所以,改进后的公式,不但比改前的公式更具条理性、逻辑性、明晰性,也不影响其核算功效,这对推动会计核算改革将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郝竹梅.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所得税会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4]南文苹.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0,(03).
[5]张芸.浅谈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J].现代商业,(08).
[6]梁诗灿.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一些见解[J].业务技术,2010,(05).
所得税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对现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