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类论文范例,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类论文网,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及就业难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大学”则变成了更大的“大学”.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合并与升格浪潮的真实一幕.这种盲目追求综合性和大而全的指导思想5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科专业重复设置,既然叫大学,就要尽可能地力求学科、专业结构完备,从而导致各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尤其是对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设置,出现攀比与重复建设的问题.以疗宁为例,63所高校中有21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39所院校开设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科布点有47个.由此就忽略了不同高等院校在培养不同类型人才(诸如,究竟是通用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是基础理科人才,还是工程技术人才等等)方面的功能差别.其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也是导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产业技术结构发生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扩招骤然加大了高校日常运行在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了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使得一些高等院校连维持原有的教学计划正常运转都面临着困难,自然就更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相关专业结构的必要调整与教学改革和更新了.一些学校必修课比重仍然很高,因为现有的教师难以开出更多的选修课,特别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经济实践新领域的新兴学科与专业,就更为缺少了.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扬长避短,自我塑造与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必然会使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的产业、技术结构发展的要求,因而导致毕业生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也就毫不奇怪了.
最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产业技术结构相脱节,还与目前高等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当有关.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迁,中国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也在逐渐发生变革,近年来的主导方向是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的职位、收入与其实际的学术绩效相挂钩,以便强化激励,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着某种偏差,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目前各高校流行的学术绩效考核标准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致使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更新乃至专业调整的激励缺乏,因为人们是不愿意在这些与职称晋升、津贴发放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精力的,尽管它们对于塑造大学生们全新的素质与就业能力也许是非常重要的.
4.劳动力市场摩擦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矛盾的制度性原因
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并不单单由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而引起,它也与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摩擦因素有关联.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由此导致“人找事”和“事找人”的过程并非像新古典模型描述的那样顺利通畅,而是充满了摩擦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信息不充分和不完备,它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有关,故而属于制度性因素.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交易的是作为有意识的人的主体的生产性劳务,它显然与一般产品市场上交易的普通物品不同,这里涉及到有关劳动者本人以及即将投入劳务的工作岗位性质的诸多复杂信息,所以在这里供求双方在达成一项劳动雇佣合同之前彼此可能要投入更多的信息成本(企业为了招到合适的雇员而进行筛选,劳动者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不断寻职).市场信息越不完备,摩擦因素越大,双方的信息搜寻时间就越长,从而就越可能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同时并存的局面.
信息不完全或摩擦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结构性失业,主要是地区间的结构性失业.例如,某一地区实际可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但是或者是由于虚假信息,或者是由于过时的信息,却涌现了大批的求职者,形成劳动力供给“扎堆”现象.而与此同时,就可能出现另一个地区的工作岗位空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简单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方面,是最为突出的,因为他们信息搜寻的能力较差.但是,在大学毕业生的供求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因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地区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总是首先瞄准省会大城市和沿海城市,这显然是由于这些地方的工作机会更多,同时也与其偏好有关,故此种行为应该说是理性的.但是如果在这些地方人才供给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情况下,还继续往这里来,就与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完备有关系了.
信息不完全或摩擦因素的存在还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层的,诸如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高级复杂劳动力市场与简单初级劳动力市场,沿海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与中、西部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劳动力市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的劳动力市场与中小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等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既包括了劳动力在同一层次市场内的(水平)流动,也包括了劳动力在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垂直流动.垂直流动有助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种流动既可以是向上的流动,也可以是向下的流动,它将起到调节不同层次市场的供求结构趋于平衡的作用.但是,如果信息不完备,从而市场的摩擦因素较大,那么将会抑制或减缓这种流动,从而就会固化或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例如,对于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工作,不愿意就职于城乡基层的工作岗位这种现象,人们往往习惯于用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念或就业观念去解释.比如,有人就这样描述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偏好:“宁在国企当职员,不当个体小老板”;“宁住城市一张床,不住农村一幢房”.表面看来,这好像是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偏好问题,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还是一个信息不完全或市场摩擦因素起作用的问题.因为,如果市场信息是完全的,理性的求职者一定会权衡比较获得各种工作机会的成本与收益的,即使求职者最初具有偏好大城市或大企业的倾向,当他获得了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发现难以实现这种偏好以后,也会及时地加以调整,从而重新权衡各种工作机会的成本与收益.这样一来,“小”老板的净收益也许就不比“大”职员的净收益差了,而“一幢房”的效用价值也许也就超过“一张床”的效用价值了.如果再考虑到政府的各项鼓励性政策措施,诸如对于去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代偿学费、减免贷款还款等等,就更不会出现上面所描述的情景了.因为这些政策措施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大学毕业生在基层等次级劳动力市场岗位工作的净收益.所以,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说到底主要还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备使得大学毕业生缺乏对于各种工作岗位的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比较,包括对于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际理解.
三、对策思路:应当坚持具有可持续性的政策措施
1.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
根据一些国家比较成型的经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市场匹配政策.
需求调节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来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例如日本的“全面就业支持计划”.第二,通过产业政策促进就业弹性高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例如德国的经验.第三,通过就业激励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环
关于大学生类论文范例,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