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管理学— 范文

审计环境类论文范本,与审计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审计环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审计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审计环境及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审计环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340;环境因素,即审计主体的环境因素、审计客体的环境因素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的环境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并兼顾三方关系人的审计环境因素,才能适应审计环境做出审计模式的理性选择.

(二)审计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综观审计的发展史,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当所有者不直接管理自己的财产而将财产托付给他人经营时,就产生了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而导致审计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则是其能够降但低监督总成本并提高监督效率.随着两权分离的日益严重,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向资产经管人(即代理人)倾斜.众多股东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料,如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了解企业状况,进行投资决策.这样监督成本必然越来越高.由独立、专职、有经验的作为第三者的人员代表股东的审计是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的有效途径.企业规模越大、股东数目越多、股权越分散,审计在降低相对审计成本的作用就越明显.这就是现代审计发展成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审计模式不断变迁的环境动力.通过审计关系人理论可以看出,影响审计模式选择的上述因素可以归结为审计三方关系人所处的整体环境,即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环境、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环境和第三关系人(审计委托或授权人)环境(表1).

四、审计模式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环境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是随着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模式存在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以会计账簿为导向,以验证簿记并发现员工的舞弊行为为审计目标.(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基本前提.审计学家理查德布朗在论述审计起源时指出:“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等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检查.”这样就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而产生了简单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一代理关系.为了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控制,所有者希望有身份独立的会计师来检查所雇佣的经营者的经营隋况和结果,于是出项了第一批以查账为职业的独立会计师.(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在审计发展的早期(19世纪以前),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业务性质单一,经济业务的性质也不复杂,会计事项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总体审计的规模不大.同时,被审计单位的融资方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业主投入资本,继而出现银行贷款),很少有对外投资业务,即使企业管理层有粉饰会计报表和会计造假的驱动,其制造虚假经济业务的空间不大,更多的是在账务处理上下功夫,业主担心的是雇员、特别是中低层业务和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3)财务信息披露要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日益普遍,由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必然需要定期结账加之复式簿记法把大量零散的数据转换为系统的综合信息,诱导了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这使得定期、集中地向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成为可能,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独立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基础上.(4)审计目标.社会对审计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股东需要通过审计来了解掌握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能的情况,即是否忠诚老实地履行其职责,因此,审计的目的就是查错防弊.TomLee认为在1900年《公司法》修订版颁布后的20年间,揭露欺诈舞弊和差错仍是公司审计的主要目标.在美国,享有盛誉的Mongtgomery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一书,在其1912年、1916年与1932年的版本中也都将查错防弊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账项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环境相对比较简单,审计人员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为其服务,他们向企业所有者收取审计费用,其与经营者之间没有经济利益上的联系.由于委托人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且可以通过解除委托来惩罚审计人员降低质量的行为,加之被审计单位的组织与业务相对简单以及审计目标的要求,审计人员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而选择进行详细审计.很显然,账项基础审计时期,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就是未能发现簿记的机械性差错或簿记舞弊的可能性.


本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guanli/00469804.html

(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环境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抽样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模式存在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展.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受托经济责任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公司的经营者进一步专业化,股东的数量和范围急遽增加,企业的受托经营者不仅要向内部股东负责,还要向外部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负责.另外,由于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逐步渗透,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因此,经营者的受托范围从企业所有者扩大到了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企业经营规模已经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业主或企业管理层改变了“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理论出现并在实务中得以运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建立起了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使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3)财务信息披露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投资者的盈利欲望以及对投资安全的考虑,使整个社会对财务报表的关心超过了对揭弊查错的关心,特别是广大投资者只要保证其盈利能力,即使存在一些舞弊行为,他们也若无其事,只有当这些舞弊行为严重影响其收益时,他们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也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的抽样审计有了成长的空间.(4)审计范围不断拓展.随着审计客体面对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为满足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等的需要,审计的工作领域从财务报表审计延伸到管理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审的要求在美国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美国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77年的《国外反贿赂法》都规定审计人员有责任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即使到了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双重评价.(5)审计目标.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目标转向对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一个具有专家权威的鉴证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其发表的意见的正确性、可靠性负责.这种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向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的转变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新技术的发展.(6)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效益的考虑.企业规模越大,股东数目越多、股权越分散,审计降低相对审计成本的作用就越明显.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一定程度上受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之下,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较之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要相对高些,所以基于审计成本效益的考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环境至20世纪70年代,基于审计风险观念上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深化.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要求随着委托方范围的扩大而扩展.委托方在确认受托方经济管理的经济资源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更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受托经济责任在内

1 2 3

审计环境类论文范本,与审计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

行政管理学自考科目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现代化管理论文

建筑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电力应急管理论文

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

公共管理硕士的课程

审计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