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实证会计十年回顾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资本结构类发表论文,关于我国实证会计十年回顾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资本结构及会计信息及资产减值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资本结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并说明了我国的股票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可以利用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以提高其投资的回报.于鹏(2007)采用价格模型验证了我国公司预测盈利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公司的预测盈利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价值相关性因预测盈利的准确性、预测盈利的披露方式、公司的规模以及股权流动性程度而不同.(五)盈余管理研究盈余管理具体行为及其动机的分析构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文献,实证会计研究者主要就以下几种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一是资本市场动机.该动机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的股价.有关我国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以实现资本市场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的问题上.林舒、魏明海(2000)以1992~1995年期间上市的我国A股公司为样本,考察其在IPO前后的收益表现,从而对我国A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的盈利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考察期内,A股发行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则显著下降,而且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类公司在IPO前后运用盈余管理手段大幅“美化”报告收益的结果.
二是契约动机.该动机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或者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以增加自己的报酬或降低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我国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MBO)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行为、关联方(特别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实现私有收益.何问陶、倪全宏(2005)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实施MBO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用盈余管理帮助MBO顺利进行,并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选取了截至2002年底公认实行了而又可获取资料的15家上市公司,研究其在前一年是否存在减少报告盈余的会计应计处理.通过扩展的JONE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未能发现证据支持管理层在前一年采用了减少报告盈余的会计应计统计证据.作者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并不局限于利用主观应计,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采用其他一些用本文的模型所不能发现的手段.孟焰、张秀梅(2006)以2001~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而佟岩、王化成(2007)以2001年和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进行研究也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关联交易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这些基于私有收益的关联交易更多表现出了调整利润、盈余管理等特征: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共享收益,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控股股东更倾向于提高企业整体价值来实现自身利益.
三是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动机.该动机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以迎合政府监管部门的有关指标要求或者回避其某些行业监管政策.我国关于该动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退市或者特别处理而采取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孙铮、王跃堂(1999)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分布存在着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即在亏损边缘和严重亏损区间公司的分布比较集中,从退市和特别处理两项监管措施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陆建桥(1999)关于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通过可操控性应计项目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份显著调增了收益,而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显著调减了收益.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还就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进行了研究.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从1995年至2003年间都存在为避免报告亏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研究还发现2001年至2003年期间的盈余管理更加具有隐蔽性.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以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准,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1998年至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频率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3倍,平均盈余管理幅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倍;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融资的收益率指标要求而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对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陆正飞、魏涛(2006)通过研究1998~200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会计业绩下滑的现象后发现,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无后续融资行为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且操控性应计利润在配股后发生反转;有后续融资行为公司在配股后仍进行盈余管理以继续尽可能维持较高业绩,这为配股前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观提供了证据.但上述两类公司配股后现金流的减少则表明,配股前盈余管理仅能为配股后业绩下降提供部分解释.因此,限制公司管理层在配股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并非避免配股后业绩下滑的唯一手段,如何提高配股后资金使用效率应该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又一重要方面.杨旭东、莫小鹏(2006)采用直方图法概率密度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每个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ROE分布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当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中的每一年的ROE都有限制时,上市公司单独一年的盈余管理现象便十分明显;当配股政策放宽对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中每一年ROE的限制,而改为对连续三年ROE之和的定量规定时,上市公司单独一年的盈余管理现象减弱了,但上市公司以连续三年作为盈余管理期间的现象出现了.此外,不管配股政策如何变化,上市公司始终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的动机,为此上市公司会尽可能做大利润,从而造成微利微亏和亏损区“缺位”现象.
该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guanli/00474176.html
此外,有关学者就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综合性利润操纵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张为国、王霞(2004)以1999-2001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中出现“会计差错更正”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的动因.研究表明,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有着明显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当期利润低于上期、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线下项目产生的收益高以及规模小和亏损的公司更容易产生高报盈余的错误.赵春光(2006)以2002―200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而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清理.此外,有较弱的证据说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目的分别是为了避免盈余下降和平滑利润.而王建新(2007)结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2001年至200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的公司越倾向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具有大清洗动机和利润
资本结构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实证会计十年回顾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