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大开发论文范例,与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西部大开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部大开发及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西部大开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区域政策调整,其目的是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以结构转换模型为基础设定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根据四川省的经验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考察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开发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实行政策调整是必要的.
关 键 词 区城经济;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事件分析法
作者简介:靳春平,男,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廖涛,女,西南财经大学财务处,成都610074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域政策重心的转移上.这种转移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经济效率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发展阶段(1990――1999年)和以注重公平为重心的发展阶段(1990――现在).[1](10-15)在区域政策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以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中国的区域政策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实施6年来,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政策效果较好,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另一种观点以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为依据,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能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攸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比较准确地把握,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为了揭示西部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四川省为例进行经验分析,因为在西部十二省区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雄厚、经济基础最好、人口最多,对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例如:2000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西部地区的30.70%,即使到2004年,这一指标仍然达24.51%;而且,同期四川省的人口总数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44%和23.90%(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5年).本文将在考察四川省的各项经济指标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基础上,揭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果,并进行相关的原因分析和政策调整思路探讨.
二、理论框架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涵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由经济增长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注重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例如以雷格纳纳克斯(RagnarNurkse)和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为代表的“线性阶段模式”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线性转变过程.而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居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以阿瑟刘易斯(AlthUJrLewis)的“二元结构论”和霍利斯伯利钱纳里(HollisBurleyCh-enery)的经验分析模式为代表的结构转换模型则认为,经济发展是指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及生产、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二元性仍然十分明显,特别是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负面影响,它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互补,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于最优配置,诱发的往往是地区间的回波效应而不是扩散效应,以至于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出一种先减弱,再增强的“U”型趋势.[2](19―25)同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二元结构的制约,东、西部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能在区域间经贸交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劣势就为它们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3](109-125)从而不利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我们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速西部地区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进程,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继而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钱纳里(1988年)在其发展分析模式中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经济发展的十个指标,即投资、政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部门、劳动力配置、城市化、收入分配和人口变动,并通过考察各个指标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得出经济发展的状况.[4]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实际,并假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国内的人才、资金流动已非常普遍,以钱纳里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删减了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且相关的数据不易获得的指标,而增加了对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最终用以下九个指标进行分析:(1)人均GDP;(2)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3)二产产值比重;(4)二、三产产值比重;(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二产从业人员比重;(7)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城市化率.选择这些指标的具体原因: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事实,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因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本身会产生偏离事实的结果,但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目前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指标.二是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西部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发政策的实施是否产生了投资增长的效应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三是二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处于二元结构转换中的西部经济而言,工业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四是二、三产产值比重的变化能够说明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能比较准确地反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五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可以反映地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以此推断政策对市场发育的影响.六是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地说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反映人力资本的状况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七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变化从地方公共收入的角度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因为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国债的情况下,地方公共收入的多寡取决于税收收入和公共收费,只有区域经济状况变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八是城市化率是反映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最综合、也是
最重要的指标,它能够说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帆(2005年)[5](91-101)基于分工组织和分工水平演进的视角,论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势.因此,城市化率对于衡量西部开发政策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四川省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均较好,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反应相对比较灵敏.我们以此为样本分析,可以大致得出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的真实情况,并可以这样推论:在四川省的实施效果应好于其他十一省区.如果四川省的开发效果都不理想,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其他各省区的实施效果更差,政策效果不显著.本文选取四川省1992―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中1992年的数据为基期,即西部大开发前后各6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3年《四川省统计年
关于西部大开发论文范例,与西部大开发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