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三峡地质求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地质灾害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三峡地质求治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质灾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亿元的总投资中,有23亿元由该部门掌握,专项用于治理高切坡.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专家们普遍表示,由于地质灾害本身往往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目前仍很难准确估计整个三峡库区所需的总防治投资规模.
与一般性工程相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不可预见性要大得多.工程开挖后,往往发现很多滑坡体比之前预期得更深、体量更大,因此必须变更工程设计.但往往因为中央投资规划已定,很难灵活加以修改,这就使得治理项目经常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复杂的博弈
一些县市与中央在项目资金上的“拉锯战”背后,潜在的风险和成本也是巨大的
让情况更加复杂化的是,由于三峡库区诸多县市均为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山区县,交通不便且财力拮据,因此,在申报工程治理项目中,的确有一些县市多报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夸大灾害严重性,以套取中央项目资金.
据接近决策层的一位地质专家透露,在编制三期防治规划时,库区各县市上报的1252个防治项目,申请的投资总金额累计高达156.66亿元.
上述数字远远超出中央有关部门和指挥部的估计.为了解实际情况并确保财政投资效率,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办随即派出17个专家组,奔赴库区对所有地方上报项目进行了现场查看和筛选.在统一进行地质勘查后,最终的三期防治规划投资被压缩为75.52亿元,砍掉了一半以上.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guanli/00554836.html
也许是由于上述问题,在三期治理中,中央不再把整体治理资金切块下放到库区各县(市),而是采取各地上报,由发改委采取逐个审批的办法来核准治理项目.这就意味着,一个治理项目要批准,必须有可行性论证报告,并接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审,然后才能上报.无疑,对于三峡库区各县市而言,这一举措使得工程立项门槛大为提高,获取资金的难度也剧增.
但这种博弈带来的成本或许也是巨大的,因为在层层报批中,难免出现效率损失甚至决策失误.据《财经》记者了解,三峡库区各县市反映最普遍的,就是中央治理项目投资批复太慢,审批时间过长,可能贻误最佳时机.
巴东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向仕伟就对《财经》记者表示,该县的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早在数年前就启动了地质勘察和规划工作;但等待上级的项目评审,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直到2006年5月才得以正式开工.此时距离156米蓄水,只有四个月的时间.
同时,层层审批固然可以打压地方政府的虚报行为,但其带来的投资金额缩水,也很可能伤害真正需要巨额资金的治理项目.这就使得一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成为“半拉子工程”的危险,甚至会埋下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的张飞庙滑坡治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现在的新张飞庙位于长江南岸盘石镇西部山坡,与云阳新县城隔江相望.为给三峡蓄水让路,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飞庙,于2002年10月8日搬迁至此.不幸的是,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搬迁项目,新张飞庙正好建在滑坡体上.三峡水库蓄水后,新庙址的东侧园区地面已发生多次变形.
之所以如此之快就出现地面变形,据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投资评估问题.张飞庙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最初预算费用为5000多万元,但中咨公司聘请的专家经过考察后,认为该滑坡不会滑移,遂把投资压到1000多万元.
在2007年夏季出现滑坡险情之后,重庆市申请到中央新增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张飞庙滑坡三期治理正在实施中.
寄望长效机制
未来的气候变化,是在思考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长效预防和治理机制时,不能不考虑的巨大变数
从《财经》记者调查来看,现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投入不足,已经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以湖北省为例.该省三峡库区四个县的崩滑体和塌岸防护二期项目,已于2004年8月全部完成.实际上,当初规划2003年6月前完成搬迁避让的55个灾害点,迄今为止只完成了19处搬迁.其余的36个崩滑体,由于资金紧缺,至今依然未能搬迁.
作为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巫山县和奉节县也是重庆市距离三峡大坝最近的两个县.奉节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建华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县二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共计耗资3亿多元,三期蓄水应急治理项目也投入了3.66亿元,但是“目前防治资金依然紧张”.
当然,对于陈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由于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投资都是按项目拨付,工程竣工验收后项目就正式完成,不会再有后续资金.但一个工程的生命周期,往往达50年甚至更长;后期的维修和管理,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整个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来说,同样重要.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员马霄汉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随着三峡水库逐步蓄水到175米水位,一些原本被划入专业监测范围的滑坡,很可能会变成必须采取搬迁避让的项目.这些资金届时将从何而来?这也是一个问号.
这些也是三峡库区诸多县市都必须面对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不仅仅是各沿江区县,甚至对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而言,也是迫在眉睫.因为目前正在运行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所需收入也是按照项目投资立项,资金目前只批准到2009年三峡工程最后竣工.但之后呢?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在蓄水达到175米之后,到底能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内诱发怎样的地质灾害.能够确定的是,在技术上彻底解答这个疑问,还有很长的路程.
2006年底,中国气象局等多部门完成的《气候变化国际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峡库区所在的西南地区山地灾害的波动周期缩短,成灾频次和损失都在增加.
该报告还预测,未来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暴雨天气可能会增多.因此,从现在到2050年,西南地区山地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范围都将加大,发生频率也将增加,损失也会更为严重.
这个因素,是决策者在思考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长效预防和治理机制时,不能不考虑的巨大变数.根据主流科学家的观点,最起码在今后百年内,由于全球变暖而引发的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如果不能对这些尽早进行规划,届时,中国将很难从容应对三峡库区可能的地质灾难,并尽快建立起可以佑护今后几代人生命安全的、可以信赖的长效机制.
毕竟,地质灾害的阴影,距离这个脆弱的地区并不遥远.
本刊记者杨彬彬对此文亦有贡献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53年,毛泽东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时表示,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成立了14位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90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是为一期蓄水,坝前水位从65米提高到90米.为期五年的一期工程完成,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11月7日,三峡三期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实现二期蓄水,水位达到135米高程.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举行全线建成庆祝仪式,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整个仪式历时8分钟.
▲2006年9月,三峡工程实现三期蓄水,水位达156米高程.
▲2007年12月21日,长江三峡总公司宣布,三峡工程将提前一年基本建成.原计划2009年9月四期蓄水,现有望提前至2008年汛后,达到172米或最终水位175米.
地质灾害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三峡地质求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