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管理学— 范文

世行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为什么是林毅夫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世行方面毕业论文致谢,关于为什么是林毅夫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世行及经济学及经济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世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还是必须遵循务实主义原则,以“诊断式”(diagnostic)方法,找到各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困难与机遇何在,把握其经济各方面特征,才能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

“生逢其时”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之一,世行自成立以来,在发展与减贫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与此同时,对其工作方式和理念的批评声音也一直存在,主要是指责世行未能遵循各国实际情况来推进发展.

林毅夫介绍,世行除了为各国发展提供贷款,更是一个“知识的银行”(knowledgebank)――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推广发展项目的同时,世行更扮演着“知识带入者”的角色.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希望通过接受世行援助,把项目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本国其他金融机构中去.

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世行对知识的理解难免出现偏差.因此,在林毅夫看来,世行目前的工作成效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是世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解决方案过于模式化,未能与当地实际很好地结合,反而造成受援国与世行的“主客易位”,最终导致实际结果与当初预期产生巨大差距.


本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guanli/00554931.html

林毅夫直言,他不认为这种差距代表所谓“美国利益”,援助国及世行并非“故意把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搞差”.他指出,问题的症结实为世行对于发展的理解不够深刻、深入,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能真正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

在这一点上,佐利克与林毅夫似有共识.

2007年12月,佐利克在就任世行行长后首次访华时即多次强调,世行应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这有利于“丰富世行的发展理念,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佐利克的言论无疑显示,世行在其发展理念上,正在谋求某种转变.

对此,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当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及于此,林毅夫也对记者感喟:“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说生逢其时.在他们想要转变的时候,我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发挥作用.”

“保持清醒”

在记者采访中,所有人都对林毅夫获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表达了衷心祝贺.这或许能代表人们对此的普遍态度――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是对林毅夫本人贡献和能力的高度肯定,可喜可贺.

但人们能不能以世行对中国发展经验的肯定,就此满足于中国经济的已有成就、从而高枕无忧呢?对此,有学者表达了深层次的反思.

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减轻贫困的成果、科技成就来看,中国经验毫无疑问可以为非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借鉴.但中国经济前景并非清晰得一览无余,在推广中国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其可能的局限乃至缺陷.在经济金融制度、法治发展、贫富差距、民生福利、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中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

当然,林毅夫的工作与这种反思并无矛盾.

林毅夫自己即表示,各国要发挥其比较优势,需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发展中国家政府还需要在公共产品的配套政策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平新乔认为,林毅夫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表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应用水平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但是,人们尚不能对中国经济研究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学家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还极其有限.

林毅夫表示,他准备在北大2008年春季学期结束以后,于5月底在世行履新.“作为一名教师,我第一位的职责还是教书.”林毅夫说,他的春季课程早已安排满了.

当然,在远赴华盛顿之前,身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要将工作交接安排妥当.“我相信自己到世行工作,也将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会.”(参见《财经》网.省略“视频”)

本刊记者曹祯对此文亦有贡献

林毅夫小传

林毅夫,曾用名林正义、林正谊,1952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1978年获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毕业后从军,任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孤身从金门泅渡至厦门,据称当时“抱着篮球”.后辗转来到北京大学,198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访华讲学期间,林担任其翻译,并获得赏识.1982年,他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大陆首批赴美留学生.

1986年,林毅夫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进行一年博士后研究后,他回到中国,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处工作.1994年,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共同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杰出代表,林毅夫一直颇受国际学界推崇.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等发表论文,对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大饥荒”成因及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制作出解释,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在长期研究中,林毅夫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经济发展的见解,认为一国遵循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其企业才能具有“自生能力”,经济才能实现最优发展,他将此总结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或“比较优势理论”.

上世纪90年代末,林毅夫建言开展“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同时也可在当时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拉动内需.这成为数年后“新农村建设”的先声.

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林毅夫在一年一度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题为“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的演讲,在比较优势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经验作出总结,中国经济学者中获此殊荣者惟此一人.

本刊记者吴燕/整理

1 2

世行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为什么是林毅夫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

管理心理学专业

工商管理比较好的学校

班主任教育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

财务管理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自考课程

工商管理类论文题目

为什么是林毅夫(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