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新经济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新经济及地理学及经济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新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面板计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对教育事业及基础建设的投资、区域产业份额等因素对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利用1978-2010年的分析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改善区域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及加强区域合作等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启示.
【关 键 词】新经济地理学投资教育城市化产业份额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以经济为建设中心的发展战略切实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GDP总量由1978年的0.36万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3万亿元.然而,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出日趋扩大的趋势.党和领导人在政策上对这一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显著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学者们尝试从多角度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进行畅析,近年来开始有学者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地区差距问题.Husain(2002)建立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与区域差距的关联,提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是由不同的FDI规模差异导致的观点.Chen和Fleisher(1996)针对同期数据采用附加的Solow增长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源,同时中西部不利的地理条件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从国内研究来看,李国平、范红忠(2003)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生产集中、人口分布和中国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谢燮、杨开忠(2005)探讨了一般意义上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体现的政策含义以及论述了这些效应对我国的一些区域政策的相关启示.金煜、陈钊、陆铭(2006)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新经济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基于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文献研究发现,地理因素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下的“累积因果机制”对地区经济差距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哪些因素是可以运用于分析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的?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效应是否一致?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二、理论分析
本章节的论述将简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及其研究的主题,意在以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作为地区差距形成及变动的内在作用机理、触发因素作为影响因子来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运输成本,把空间要素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并通过研究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和机制来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它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间的差异、城市的形成以及城市化、产业集聚等的研究来解释某一区域经济增长动因以及过程.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增长的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并以这种非连续过程解释区际经济发展差异.
(二)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理论分析框架
1.作用机理
循环累积因果
新经济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2.影响因子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集聚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分散力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而导致的一种离心力.如果经济在某一地区积聚,我们便可以认为该地区的集聚力大于离心力,该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具吸引力.总体来说影响这两种力量的因子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地理因素、要素投入、政策制度以及经济机构.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可能存在区域差异,其具体程度需要通过实证模型加以检验.
三、实证分析
在本章节的分析中将围绕地区人均GDP差距采用78-10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各触发因素的内在关系进行分区探讨,试图寻找出地区间经济差距产生的诱导因素.文中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参照王小鲁、樊纲(2004)的标准.
实证模型关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经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987-2010年的相关数据,设定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方程(3.1)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的是第i个省份和第t年;FDI代表各省市的人均外商投资额;edu代表地区教育水平;Gov代表政府力量;UrZ代表各地区城市化水平;INS代表各地区的产业份额;(上述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意在消除一定的异方差同时估计出来的系数亦可以表示弹性)a0、1、2、3、4、5代表待估参数;D0反映了初始地理差异,D'反映了后生政策的不同.
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GDPgapit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是标志地区发展与富裕程度的最佳近似值.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经济指标.
该文来源:http://www.sxsky.net/guanli/0057111.html
2.解释变量FDIit为地区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是地区经济受全球化影响的一种体现.
3.解释变量eduit为地区教育水平,本文选取的教育水平衡量指标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新经济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