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计算机基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计算机基础及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计算机基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跨课程综合应用环节较为薄弱、因材施教难以落实、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等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作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深化“数字化校园”中电子学档的建设需求提供支持.
关 键 词: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84-03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很多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C语言、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工程概论等课程.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此类课程更注重实践应用,因此传统的依赖于“讲授+板书+演示文稿”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新突破.研究表明,“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将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1]而电子学档就是一种建立此种“联系”、提供真实“情境”的教学手段,运用电子学档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是教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电子学档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付出、学习进步、学习成果及业绩,以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学习制品集合体,[2]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即以学习者为核心,注重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反思评价和意义建构.电子学档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运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些小范围的电子学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电子学档、温州大学的电子学档等.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电子学档应用模式,为“数字化校园”中电子学档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为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的问题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例如: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理论内容,但课程结束时仍难以独立完成好作品.再如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C语言,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普遍不能独立编程.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标准规划中实验课时太少,另一方面是缺少展示学生电子作品的平台,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致使学生以交作业的心态制作电子作品,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程序设计,有限的实验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跨课程综合应用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
目前的大学授课普遍注重“把书读厚”的过程,“把书读薄”的环节相对较弱.即授课时将学习内容分解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却相对缺乏连点成面的总结和连面成体(跨课程)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必然会淹没在知识点的海洋中,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例如:C语言的学习,老师往往从数据类型开始讲起,接着是各种语句,然后是函数等等.如此教学,学习者学到的始终是孤立的点,难以自觉地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面,就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了.随着学科科目划分越来越细,学习者在不同科目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形当中也被分割,导致学习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将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应用.
3.因材施教难以落实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最早由孔子提出并在我国古代的“学徒制”教学中得到体现.但当前的教育教学却未能很好地落实这个原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数量太多的因素外,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过程和状态的手段,导致教师难以了解每名学生的状况,也就缺少了因材施教的基础.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们传递等量信息,而学生们由于自身基础水平不一、理解能力不一,导致吸收的信息量参差不齐,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这种,差别出现累积效应,致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教学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测验评价,通过一系列孤立的问题和测验条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静态识记和理解水平.学生在测验中所得的分数,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也少有预见价值.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同样存在评价方式落后的问题,测验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测试分数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所处位置,这会对某些低分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对课程产生畏惧、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实实在在地提升能力和水平.
三、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应用
1.电子学档支持任务驱动式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依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难度适当、贴近真实、紧扣主题、扩展性强的具体任务,[3]并设计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具体标准(即量规).设计量规时可以使用电子学档系统的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发布学习任务和量规,学生登录电子学档系统后可看到这些内容,明确任务和量规后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团队学习.学生制作的电子作品在电子学档中得以展示,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观摩,作品的公开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和关注下查阅资料、复习理论、完成作品.
当然,哪些内容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哪些内容适合课堂讲授是在教学准备阶段必须详加甄别的,如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基础性内容仍然适合课堂讲授,偏重于应用和实践的内容大都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应用课程中的图像处理部分,可设置运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并合成图片的任务.音频部分可设置运用Goldwave软件对多段音频进行混音的任务.视频部分可设置运用Premier软件对一段视频进行剪辑的任务等等.总之,任务驱动是基于电子学档教学的自然属性,运用电子学档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2.电子学档支持多课程联合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包含多门基础课程在内的一个课程体系,其内在的课程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联系.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网络编程,可以与C语言和软件工程结合起来;网站架设与网页制作部分可以和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中单片机编程部分,同样也可以与C语言结合起来.多课程联合教学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课程壁垒,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8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电子学档提供了多课程联合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组
关于计算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