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有关论文例文,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思想教育探析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学术型有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思想教育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术型及思想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术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应届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将日益增多,由于他们社会认可度偏低、学习动机相对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等因素,导致他们的思想教育显得多样与紧迫.紧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脉搏,针对性地从认知、就业、资助、日常管理等措施改进全日制专业研究生思想教育.
关 键 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50-0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增加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数量.但在这大好形势下,似乎全日制专业学位并没有受到广大考研学子及社会的欢迎,反被人称为“山寨研究生”,甚至有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把自己看为“二等研究生”[1].这些思想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且进一步弱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面对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及社会的期望等,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日趋凸显.社会认可度偏低、学习动机相对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等因素,导致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多样与紧迫.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状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一类,有研究生所共有思想状况,但又由于其培养方式、社会定位、价值观差异等因素,他们的思想有其独特性[1、2].
(一)社会、自我认同度低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长,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设立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针对的是在职人员,他们毕业后只能获得单证(学位证),“学术含金量”通常不高.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学术型研究生是“真正”的研究生,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被认为和在职的一样,“混”个学位而已.如果再冠上“重学轻术”的传统眼光,专业学位更是被认为是“二流的”[1].另外,社会大众对国家的政策有所误解,认为增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收学费找借口,是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能力没有明显高于学术型研究生,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2].
本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43325.html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调剂生源占据了相当比重,不少同学对专业学位心存疑虑”[1、3].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刚起步,加上受社会的影响,自己总是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含金量高,有一种“寄居人下”、“低人一等”的失落感.
(二)相比学术型研究生,心理压力更大
研究生早就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由于社会、个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同度低,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背负了更多的心理压力,更易引发心理问题[1].
学业上的压力也是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加强了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和学术审核,采取了毕业论文盲审、论文不端行为检测、提高学术成果等多项措施,使他们在学业上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培养年限的缩短,对于已背负巨大学术压力的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价值观虽基本形成,思想仍具有可塑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是高学历人才,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因素基本成型,对问题的分析有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1、2].同时,在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存在着不稳定性,一旦他们的个人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也会消极对待,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这种思想、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说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四)产生“相对剥夺感”,影响培养质量
当人们发现自己与环境中的人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相对剥夺感”[4].虽然国家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但无论是政策或学校待遇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术型研究生前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1].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客观条件上的不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待遇上的差别,“相对剥夺感”慢慢滋生并蔓延着.“相对剥夺感”这种不满心理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其学习、成才和未来迷惘不知所措.
二、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不足
(一)培养年限短,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忽视研究生的德育的问题.同时,研究生自认为是高层次人才,已经“高人一等”了,认为只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所收获或突破,就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了,从而放松了道德修养的提高.这种现象造成了部分研究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一等问题.[5]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性.第一年主要是繁重的学业,第二年开始专业实践、毕业和就业,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他们的学习压力比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之而无不及.由于他们在校的时间短,实践过程相对分散、流动性大,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持续开展[5].研究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减少,组织生活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党员发展和管理难以坚持,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则更是难以体现.
(二)思想教育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强
由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学校应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区别对待.但在实际情况下,专业学位起步较晚,培养制度及体系尚不完善,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的培养尚未深入研究,甚至认为它是学术学位培养的“浓缩”,在培养过程中套用学术学位的模式,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与实践的结合[1].同样,在思想教育方面,很多院校也将其等同学术型研究生对待,采取一样的工作思路、方法、步骤,但面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年限短、学业任务重、企业实践等情况时,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性不强.(三)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忽视“以人为本”
“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肯定,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尊重人和为了人.”管理人员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予以充分尊重、关切和信任,从情感的沟通来促进管理[5、6].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不多,提出的实现路径也大同小异.而且在提出解决方法时,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缺少了人文关怀.
(四)培养管理滞后,导师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短,研究生培养管理还存在许多提升的空间,而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来说,更像是还没有站稳的婴儿[6].另一方面,就导师制来说,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师资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导师,结构相对单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指导教师大都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而来自企业、技术服务单位等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较为鲜见,“双导师”名不副其实.再次,由于培养年限的缩短,导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上,学术与德育的天平更是严重的失衡.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针对性对策
(一)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由于社会的传统认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培养模式的不适应等原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是被认为是“二等研究生”,而研究生自我认知也深陷其中[1].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指向,目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则侧重理论的创新和研究[6].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同一层次中不×
学术型有关论文例文,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思想教育探析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