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编辑魅力与编辑部文化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编辑部有关论文下载,关于编辑魅力与编辑部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编辑部及经济学及国际政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编辑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图分类号]DO[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4-0110-03
到2013年,《教学与研究》就整整60周岁了,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六十为一甲子,预示着审视过去,开拓未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因为我曾经在编辑部工作过几年,离开后又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过数篇论文,集读者、编者、作者三者身份为一体,编辑部约我写篇纪念文章.同时,为了唤回我的记忆,他们还特意将《教学与研究》纪念50周年与近来刚刚发表的纪念60周年的文稿打包发给我,供我参考.读完这些饱含深情的文稿,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那个岁月,满脑子几乎全是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与生活的画面,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如果不把我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那么我不但无法给约稿者一个说法,而且就我内心而言,也肯定是过不去的.现在已经是凌晨了,我从床上下来,重新穿好衣服,坐在电脑前,逐渐整理思路,开始我的回忆.
圆梦.我至今依然特别清楚地记得,那是1997年夏季的某一天,孔伟问我,《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现在需要一个编辑,你愿不愿意去?我当时听了,喜出望外,急忙回答,去.一个字,几乎没有犹豫.回到家里说起此事,夫人与岳父不大同意.理由是,在高校工作,教师为主,编辑属于教辅,希望我慎重考虑.同事也对我的调动疑惑不解.最后,我还是顶住各种压力,毅然来到《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为什么如此执著呢?主要是我曾经有过一个编辑梦,一个大学毕业时就曾经追求与企盼而一直没有实现的一个职业梦想.大学毕业时的志向就是做个文字编辑,什么行政啊、教学啊、研究啊等等,在我当时的脑子里几乎没有考虑,一门心思就是做编辑.感觉编辑工作是那么神秘,那么神圣,任何职业都无法与之比拟!临近毕业,大多数同学都在复习考研,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而我却逍遥自在,脑子里只想着做编辑,就觉得只有编辑工作最好,也最适合我.当时真的是那样想的!但是,在我毕业的那一年,陕西来了一个指标,却不是我日思夜想的陕西人民出版社,而是陕西省高教局,而且属于二次分配.最后,我无奈去了宝鸡师范学院,走上了高校教书之路.那个沮丧与失落就别提了!记得刚到宝鸡师范学院的第一年,中国先秦史学会在宝鸡举办了一次学术讨论会.我是大会工作人员,会上见到一位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竟然分配到《人文杂志》编辑部做编辑,我的那个羡慕嫉妒恨啊,难以用语言文字形容.正是由于这个情结,所以,当孔伟问我的时候,我就明确表态愿意去编辑部工作.那是我人生一大梦想与追求啊!来到《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彻底圆了我青年时期的编辑梦.对此,我没有后悔.在此,要感谢孔伟!感谢《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编辑部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1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压力.编辑部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近乎苛刻的时间安排.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不仅仅只是负责看稿、审稿,而是集选题策划、约稿、文字加工、三校为一身的全能者.对此,我以前真的没有体验,只是简单地认为编辑就是对现成文稿的编辑加工,根本没有想到编辑竟然要求是一个全才,文字加工仅仅是其中一环.在正式调入编辑部之前,我主要是负责编辑文稿,所编辑的文稿都是王学敏大姐转给我的,编辑技巧与基本要领主要是自己摸索,不懂的地方不时向其他编辑请教.整体感觉还比较轻松,觉得自己能够胜任.但是,正式调入编辑部之后,所有编辑工作都必须自己去做,包括选题策划、约请作者、文字加工、撰写一审意见以及校对等等.对于后面几项,我还能对付,当时感觉最难的是约稿.具体来说,就是策划与约稿的结合上,常常让我犯难.《教学与研究》是一个品牌刊物,经过几代前辈的努力,刊物已经有了自我定位.做编辑的,基本都是在刊物定位下,结合学术界的前沿问题研究,同时注重现实中国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制订来年选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学术热点,追踪理论前沿,这是《教学与研究》的特色.当时我们编辑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是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与中国革命史.相对而言,哲学、经济学与国际政治都与现实联系紧密,拓展与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尽管也有许多新进展,有些问题也讨论得比较热闹,但大家都明白,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发挥的空间有限.我当时的主要困惑是选题策划与相应作者的衔接问题,也就是说,往往制订了一些不错也获得主编认可的选题,最后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作者.结果后来发表的文章,大多不是原来的选题.选题计划落实率低,一直是我的短板.尽管领导们没说什么,但其不满,我时有察觉.寻找好的作者,建立适合《教学与研究》风格与特色的作者群,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他组的编辑做得比我好多了,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主要原因是我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沟通,怕碰钉子.因为没有稳定的作者队伍,我常常穷于应付,时常稿子被二审、终审“枪毙”.当时手机还很少,联系主要靠BP机.一段时期,我一听到编辑部主任陈翔云呼我,就感觉大事不好,十分紧张,十有八九是送审稿被“枪毙”了,那个沮丧劲就别提了.
本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48050.html
获益.在《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工作的4年,尽管工作上压力很大,有时也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但总体感觉,还是收获很大,受益颇多.其中之一是,编辑工作中求实、细致、较真的习惯养成,使自己后来在指导学生与学术研究上有很大提升.长期的编辑校对工作,练成了自己的火眼金睛.文章中的病句与错别字,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后来在历史学院工作这十多年,不论是指导学生撰写论文,还是参加学生论文答辩,许多问题别的老师看不出来,但一般很难逃出我的眼睛.这个强项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得益于《教学与研究》的编辑训练.在《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不相信作者”.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不相信作者的水平,而是要求对作者使用的引文必须核对原文.我刚到编辑部时,曾经编辑过中共中央党校一位作者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讲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演变过程的,其中引用《邓小平文选》与中共中央的文件比较多,我没有逐条核实,后来在编后审读中发现有篇文献竟然题目中少了7个字.这是我编辑工作中出现的一次严重失误.编辑部按照制度,几乎扣完了我当月的奖金.对此,有的同事为我抱打不平,让我去找主编申诉.但是我没有去做,自知理亏.通过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警醒.从此以后,凡是我能够查到的文献,务必去核实.而且每次核对原文,都不同程度地发现错漏处.这个训练,对我后来从事写作也带来不少益处.在去《教学与研究》之前,我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在使用别人引文方面,没有核实校对,以讹传讹之处不少,看后令人汗颜.经过编辑训练之后,凡是使用别人引文,必须查找原文进一步核实;如果找不到原文,宁可不用.即使自己在平时阅读中摘抄下来的资料,在文章要发表前,必须再次核对原文,因为
编辑部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编辑魅力与编辑部文化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