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类论文范例,与规范即优秀,深刻即优秀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生态环境类论文范文,关于规范即优秀,深刻即优秀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态环境及学生及老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生态环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都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对教师的教学领导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听课、评课.现在我来评评谢红新、周菊妹两位老师的两堂课.
规范即优秀
谢红新老师的课,我的观点是规范即优秀.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教学是有设计感的.无论是事先提供给我们的教案,还是课堂上呈现给我们的教学形态,都有非常清晰的设计感,也就是说是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
谢老师的课设计感体现在课堂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步步用心,环环相扣;体现在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一系列重点细节的精心品读分析上;体现在最后布置的作业上.《变色龙》本身就是个工笔画,对一个人的描写变了5次,然而谢老师的课也像工笔画一样细腻.
第二,谢老师的课传递出一种氛围,用心相互倾听的氛围.相比于当下的许多课堂,浮躁、表层上的热闹,这堂课营造了一种用心相互倾听的氛围.什么叫好课?顾泠沅先生曾经说,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该听的听了没有?也就是说判断一堂课好还是不好,取决于学生在课堂里是否吸收到有价值的东西.听,就是吸收.日本课程学家佐藤学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扛着摄像机,听了几万节课,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观点――“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这节课的倾听氛围的确营造得很成功,同学们相互倾听,老师也是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得,并作出了适度的反应.
第三,这是一节很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无论是教案,还是课堂呈现,教师都是着眼于语言本身的分析.整节课,呈现出很多东西,从词语本身、标点符号本身、句子本身,不断比较,对细节的不断琢磨,刚才说的工笔画意思就在这里.这种类型的课,我上不来,我只能泼墨写意,大开大阖.教师带着学生不厌其烦地,像作品本身一样,反复体验、比较,感叹号读出什么,人称的变化体现什么,奥楚蔑洛夫五次转变体现了什么,比较人物的动作重复,比较语言重复,等等.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谢老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语文功力.像这样培养下去,学生对语言的品读能力,感悟能力,会提高的.
另外,再谈点不同的想法:谢老师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分析理解,是应该的,也是正确的.但其中对奥楚蔑洛夫的个性概括之一是“虚伪狡猾”,我有不同意见,主要是不同意“狡猾”这个概念套在奥楚蔑洛夫身上,我甚至觉得奥楚蔑洛夫有点愚蠢,那么迅速的变化,太过火.其实,我以为奥楚蔑洛夫不在于是愚蠢还是狡猾,在他这个人身上存在的最突出的人性弱点,就是没有心灵耻感.也许在对待其他事上,比如对待抢东西、偷东西,他可能有耻感.但因为狗的主人不同就不断变化处理事情的态度,他心里只有利害关系,没有立场和原则.在他心中,这样一种行为,不觉得是可耻的,这是要害所在.
他为什么这样?我们的思考再往前走一步,他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这样变化?为什么敢这么变?为什么这么迅速地变?为什么这么多次地变?再咀嚼一下,为什么变得这么自如、自然?什么原因?根本原因是他这个人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之中,没有把生态环境呈现出来.其实文章中提到赫留金的话:“我的弟兄就在当宪兵.”赫留金说这句话显然是为了说明“我也是有点小势力的,你不要轻视我”.课文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那群人就对赫留金哈哈大笑”,不是笑奥楚蔑洛夫,而是嘲笑受害者,这就是当时的生态环境,当时许多人都是以地位衡量一切.
所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时代都会有它的现实意义,都显示出针对性,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张力.换句话说,这篇小说,在今天中国也还是经典,变色龙这种现象以及它所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在今天中国的土壤里仍然存在.
这就是经典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价值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深究.
深刻即优秀
周菊妹老师这节课可以说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周老师事先有学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
关于生态环境类论文范例
难就难在要高于学生.高在哪里?主要在对课文最后环节的分析上,抓住最后一段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进行分析.和《变色龙》对应一下,就可以发现文章的价值和典范意义在这里.为什么“也发生在现在”、而且将来还会发生?很深刻.着眼于文本本身,这是第一步.
文章提到当经过一番波折之后,一切回归正常,“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老师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这是自主、自由的体现,但是很长时间以后,又过着幸福生活,导致人们不再去进取和探索,死去的先驱者的意义消失殆尽.周老师带领学生挖掘其深刻涵义,这些是值得去咀嚼和品读的地方.周老师引用胡适的两句话“异乎我者未必即非,同乎我者未必即是”,穿插塔利班毁掉巴米扬大佛的事件,都是很有意义的.从文本出发,又宕开一笔,不是为了别的,是反过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大凡有咀嚼味道的文本就是需要反复研究,不局限文本.
顺着周老师这个思路,还可以继续往前走.继续引导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再深一度.
第一,顺着学生的发现再往前延伸开来.比如学生发现了“漫游者”、“先驱者”称呼的变化,应该用哪个称呼,为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先用漫游者,后用先驱者?道理很清楚,文本已经点出来了.因为大家发现他是对的,才给他贴上“先驱者”的标签.
第二,让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刚才学生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先驱者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种问话方式,不是来自学生,这种用词方式,实际上是老师多年标准化训练的结果.“根源”这个词儿就带有老师话语标签,是教材语言,是成人语言.我顺便插上一句:文章的“无知山谷”、“守旧老人”等等其实是败笔,因为太概念化、标签化,一看就知道了.当然我们也理解房龙写的还是通俗读物,是针对泛大众的读者对象.而我们的教学能否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变化?与所谓“根源”相比我们更应该找出来的是情境的原因.什么是情境?先从思维方式角度来讲,就是还原思维,先还原人家为什么这样.村民们难道是傻子?他们也是有经验、有智慧的.因为他们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些曾经出去的“这些男男女女”再也没有回来.这些经验是血的教训,出去寻求新路的结果就是有去无回,这就是下场.因此我们首先要寻找村民们当初那样对待先驱的所谓“合理性”的原因,这就可以找出学生理解的难度.最终是为了找出他的不合理的原因所在,真正认识清楚守旧老人的问题所在.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这
关于生态环境类论文范例,与规范即优秀,深刻即优秀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