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方面论文范本,与关于民族音乐“教”?与“学”?问题的(下)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民族音乐方面论文摘要,关于关于民族音乐“教”?与“学”?问题的(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族音乐及音乐教师及音乐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民族音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者运用上滑、下滑、上颤、下颤、上甩、下甩等演唱技巧,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时,才会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也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性音乐”同西方“和声性音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美的表现方式是对横向的旋律线条进行修饰、润色而加以美化.这种美化旋律的手法被称作“润腔”.即便是同一首歌、同一个唱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流派唱出来的味道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润腔”所起的作用.本文地址: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760.html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各异,其个性差异不仅体现在调式、曲调等方面,演唱中对声音的运用、腔调的处理等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故而使得这些山歌、小调,大戏、小曲的风格特征都是那么鲜明.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唱出民歌、戏曲不同的韵味,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奥妙和技巧.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唱到极致完美,只要能把不同风格最具典型的唱腔特点模仿出来就可达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笔者认为在模仿演唱民歌、戏曲或曲艺唱腔时,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领:
1.依字行腔
在前面表述提到“以字为先、腔随字走”,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依字行腔”.这是唱出韵味的前提,是每个歌者都要遵循的演唱原则,只有字“正”了,腔才会“圆”.其实,在《教案与评析》中有不少这样的教学范例.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曲苑寻珍》,由赵峰老师设计的教案之二中,她要求学生先念唱词、再标注字的音调,然后依据字的音调唱唱腔:
例1
再如《前门情思大碗茶》第一句“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如果按照谱面唱,学生常常会把这句唱成“窝耶夜肖的时候昌在这里弯耍”.因此,在欣赏或演唱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依字行腔的原则,依据字的四声音调来唱,就基本能唱出歌曲或戏曲、曲艺的味道.
2.正确用声
在民歌和戏曲、曲艺表演中,演唱者的用声方法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常说的真声、假声,或称其为大嗓、小嗓.真假声的运用对作品风格的体现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民歌、戏曲、曲艺在真假声的运用上都有很多变化.
一般来说,民歌的演唱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但结合后的比例会有所不同,有的真声成分多一点,假声少一点,如《沂蒙山小调》、《牧歌》、《船工号子》、《桃花红,杏花白》、《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有的都用真声,如《银杯》、《军民大生产》、《小放牛》、《打支山歌过横排》等;有的都用假声,如《无锡景》等.以《沂蒙山小调》的演唱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将声音调整为真声状态,只有在下面作有标记的地方用假声,并带上一点儿下滑音的技巧演唱,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例2
1等于G
戏曲演唱的用声,不同剧种也不尽相同.比如,黄梅戏、评剧中的男女人物都用真声;豫剧中的男女人物一般都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越剧中的女性人物用假声、男性人物用真声;昆曲中的旦角用假声,生角用真假结合的方法.京剧中人物的用声较为复杂,其有一定的程式性和声音造型特性,老生、老旦、花脸都是大量使用真声,但各自的用声上也有很大不同.老生的声音高亢明亮、雄劲浑厚,老旦声音苍劲洪亮、铿锵有力,花脸的声音粗犷豪放、音量宏大.小生一般采用假声并混以极少量的真声,塑造出男青年俊美的形象.青衣、花旦均采用假声演唱.
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曲艺音乐,其用声方法也不尽然相同.北方曲艺用真声较为普遍,如京韵大鼓、北京琴书、单弦、东北二人转、内蒙古好来宝等.南方曲艺用真假结合的方法演唱较为多见,如苏州弹词、四川清音、福建南曲等.
用声也属于润腔范畴,在这里笔者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会忽视这一点.实际上真声、假声的使用对学生而言并不十分困难,只要教师有明确的要求或提示,学生是可以做到的.能否合理正确地运用声音,对表现音乐的风格韵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声”错了,歌和戏的味道就会淡很多.
3.合理润腔
要想唱出韵味,就要掌握一定的润腔技巧.对学生而言,他们虽不具备专业的发声技巧,唱不出颤音、擞音、哈哈音、哭泣音、砸音、脑后音等.但通过模仿民歌、戏曲中较为典型的一些润腔方法,依然可以体会、了解其形成韵味的基本要素,加深他们对民歌、戏曲风格特征的认识和记忆.
比如,在演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先对整首歌曲的旋律进行分析.这首民歌有几个主要特点:其一,每个乐句的终止音都是“5”的拖腔;其二,“3”是一个游移不定的变化音级,上行时滑向“5”音得到解决,下行时滑经“1、6”两音解决到主音“5”;其三,演唱高音“h”时使用假声.教师上课时不妨在谱子上做些标记,以提示学生此处演唱时要把握或处理的关键点.尤其是对有特色的游移音“3”的演唱,它的上滑和下滑与其他地区民歌中滑音演唱的区别,只有在模仿中才能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另外,也要关注歌曲演唱时的强弱起伏.在聆听范唱音响时,让学生用渐强、渐弱记号在谱子上做标记并辅以练习演唱.做到这几点,基本上就能把握好苗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唱出苗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例3
注:用假声演唱
特色音“”的润腔处理
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讲究节奏、速度上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上的平上去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润腔的方法,《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张亚娟老师设计的教案之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了让学生模仿出昆曲的韵味,她设计了先“念唱词”、再“学唱腔”的环节.
念唱词(把每个字拉长读出字头、字腹、字尾,读两至三遍):
y-u-anl-aich-azi-y-anh-ongk-aib-i-an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南有南腔,北有北调.先把腔唱对,再把腔润好.在“念唱词”环节中,张老师把字的“头、腹、尾”三部分用音节都标出来,并带领学生逐字拼读,以求让学生能在念字的基础上,能把腔唱对、唱准.我认为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字正腔圆”的道理.
学唱腔(分四句学唱,每句两至三遍):
例4
在上面环节中,张老师在曲词下面注出“唱、叹”,其目的是让学生模仿、体会昆曲“一唱三叹”的行腔特点,哪里要“唱”、哪里需“叹”,唱叹相融,很好地表现出昆曲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风格韵味.
哪断哪连、哪强哪弱、哪实哪虚、哪长哪短、哪甩哪滑,这些都是学生能模仿演唱的润腔方法.在民歌和戏曲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些表现音乐风格的特色要素进行深入的感受和体验.这是音乐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4.宜用方言
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持民歌和戏曲艺术风格上的独特性,教学中应适当用地方方言演唱.民歌感人的魅力往往潜藏在这些方言特色之中,尤其是西北或南方地区的民歌、戏曲,有不少当地的乡音土韵存
民族音乐方面论文范本,与关于民族音乐“教”?与“学”?问题的(下)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