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扩招背景下本科教育改革思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扩招背景下本科教育改革思路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通识教育及高质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40;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依照提出背景,即19世纪后期,工业时代正在发展,斯宾塞的理论应是侧重于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同样是认为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学家梅贻琦对教育分而论之.他在《大学一解》中这样说道:“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他认为“通识为一般生活所准备,而专识为特种事业所准备”.笔者认为,在今天看来,职业技能教育(如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应与斯宾塞的理念契合,重点在于专门技术培养,掌握谋生的工具.至于本科教育,其理念应是杜威式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教育信条》中说道:“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本科教育不是技能培训,不能像专业技校那样对学生进行某种精深的技术培养,它应该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有充分发展条件,掌握独立思考与汲取其他知识的能力.换言之,它应该给学生这样一种能力,即在需要的时候,能较快地从一门学科转移到另一门学科进行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本科教育重视短期收益,以学生短期的就业和升学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主要指标,而非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本科教育的技能培养比不上职业技校,通识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又达不到自身应达到的水平,其教学质量是低下的.这也是之前述及,本科生就业率下降,反而不如高职高专的原因之一.教育是对个体的“文化”,应当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但我国的教育理念却把个体发展的目标框定在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建设上,在既定目标的规范下,很难培养出个性解放、充分发展的人才.
3.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
科研和教学本不矛盾,二者可以互相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很早就为人认可并实践.两者在结合中产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正相关关系,在现代也为高等教育系统所认同.
但在目前特定的教育背景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下,教师要花费工作中的大量甚至是全部时间来教学.这使得教师个人的精力不足,科研时间也一再压缩.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师职称和绩效评定仍然强调以科研和学术论文为标准,本应重视的教学水平却被忽视,这又强迫教师抓科研.在这样的矛盾与压力之下,研究生沦为学术民工,教师忙于职称评定.对于刚刚进入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来说,得到的教育质量低下也就不足为奇.
4.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矛盾
当前,大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找个待遇不错的工作.在此目的的引导下,学校哪些课程能为自己找工作积累砝码,学生们便热心于学习哪些课程,不能直接看到收益的课程往往听者寥寥.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受学生热捧即是典型表现.但从个人发展来说,在青年时期、本科学习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接受通识教育也是必需甚至是更需侧重的.
通识包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公理、人情事理、事件的逻辑关系等.通识教育主要传授具有普遍价值的知识,培养发展人的一般性能力.这种通识精神的建立,需要诸多学科的基本构建,例如历史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等,它有助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和学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国家的公民.重视通识教育,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但是在短期就业与长远发展中间找平衡点时,本科教育往往更重视能直接看到收益的短期就业.这是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也是社会价值导向、大学排行功利化的结果.
5.大学评估体系功利化
我国多采用定量指标,很少是定性指标对大学进行评价.而且,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人才培养和科研评价都采用规模指标,如学校的校舍规模、人员规模、论文数量、科研成果数量、博士点数量、科研经费额度等,关于质量评判的指标却很少提及,如学生对于学校教育满意度.教学质量这种软性的、不易量化评价的因素极易被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的办学重点.为了招生、科研经费、名誉等等,有的大学明知这种排名不合理,仍不得不费尽心思在硬性指标上下功夫,如大力追逐学生数量和学科数量的增加,以追求更好的排名.
三、本科教育改革思路
1.明确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
教育理念功利化、不明晰,过于重视短期收益,一方面想要培养具有通识素养的人才,一方面又短视地以就业率为重,这使得本科教育越来越类似于职业技校培养技工.但是在纯粹的技术培养层面上,本科院校显然又不如职业技校做得好.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首先明确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确立长远眼光.“学校教育的价值标准在于它多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继续发展的渴望,并在多大程度上为满足这种渴望提供了有效方法.”笔者认为,本科院校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收到授之以渔的效果.2.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过高的生师比是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教师是一种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学生在本科求学期间,正处于完善并固化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改变本科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必须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科生的教师来说,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因此,本科生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教书育人的人才.
3.坚持独立特色,不做同质竞争
在当前的大学发展中,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趋同,同质竞争.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如理工科大学设置大量文科院系,完全不考
高等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成为新浙江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级别也更高.但是合校之后,杭州大学原有的明显的文科优势在新浙江大学中不复存在,实力一落千丈.当下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过去高校的教学特色,也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文化底蕴,反而是在改革中逐步丧失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千校一律.这样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教不出合格的学生,也阻碍学校自身的发展.本科院校应坚持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久发展.
这篇论文地址: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88901.html
4.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了解人生,有助于在本科四年内养成人格.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比过早地进入单一的职业培训更有趣也更有用.但现状是,很多大学校园里的通识课程无外乎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还有各种概论、欣赏课,广泛性有余而深度不足.很多学生便把它们当作是专业主课以外的修饰,甚至是拿学分的便捷途径.这使得通识教育走向了娱乐化、功利化的层面,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在通识教育上,不仅要注重课程设置广度,还要注重课程的深度,使学生在拿到学分之外学有所得.
5.完善大学评价机制
过多、过频地进行大学排行、大学评估,会分散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精力,扰乱其正常运行秩序.尤其是评价标准不科学,硬性评估指标过多,更会诱导学校为了追求排名而只重视评估指标涉及的项目,对学生的满意度置之不理.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自身都要找到一个评估的点,使得硬性评估指标和弹性评估指标达到平衡,以致从长远发展角度能真正衡量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只有这样,大学评估和排行才真正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承绪,赵祥麒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0.
[2]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72.
高等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扩招背景下本科教育改革思路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