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同济大学类论文下载,关于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同济大学及工程类及应用化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同济大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可以说一直以来就在中国存在,其发展在近代也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部分受到国家的重视.应当看到中德合作办学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受到了社会的推崇,在办学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方式和特征.但是
同济大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关 键 词: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0
从历史的考察来看,中德合作办学进行教育的模式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德国一名医生在上海成立了同济医科学校,发展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和德国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大学交流与合作也在此情况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从最初采取进行留学生交流和邀请一些知名教授进行讲课的交流形式到当前的多种学科、专业的合作办学.1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国内大学成立了中德学院,成为了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一、从国内几所中德国际学院概述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
1.中德法学研究所
中德法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法学研究所)最早是在南京大学成立的中德经济法研究所,随着研究内容和方向的不断加入,逐渐包括了行政政法、民商法、欧洲联盟法等多个方面.法学研究所依托南京大学优势,深入探讨和加强中德法学交流,同时兼具两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在法学研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前面已经进行过论述,中德合作办学的起点就是在同济,随着时间的前进,在上世纪末期中德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在同济大学成立中德学院.中德学院主要进行研究生教学,凡是通过中国统一考试的学生都可以进入该学院学习,经过学习后还可以获得到德国进行实习深造的机会.中德学院的教育包括工程类、法学类、管理类等,招生人数大约在120人.
3.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
青岛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成立于本世纪初期,属于山东教育厅和德国教研部批准的教育学院,该学院包括机械工程及应用化学等专业,教学采取3+2模式,即前三年在青岛进行外语和基础课的学习,经过考试到德国再学习两年.2
二、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特色
1.时代特色
中德合作办学在二十世纪就是年代受到重视,在本世纪初期有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许多的学生也面临着市场的竞争,这就促使着其努力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吸收世界优秀资源.
2.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中德办学模式不仅包括了研究生的教育,同时还存在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方式,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的一个体现.从教育资源方面看,中德合作办学正是依靠中德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同时利用了民间资本能力,体现了教育平等的观念.
3.专业特色
中德合作办学所包含的专业有两个方面,即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文科专业有法学及管理方面的专业,理科教育的专业相对较多,如工程类、化学类、机械类等.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同济大学的论文例文 | 大学生适用: | 学士学位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7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三、对中德合作办学的思考
1.中德合作办学的特色和困难同时存在
在中德合作办学的学校中,是根据中国国内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让其有效的掌握德语,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简单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教育的方向.3但是,由于中德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模式上还有不小的区别,尽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双方教师的交流,但是依然存在着管理体系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状.
从另一方面看,德语毕竟不是在中国最普遍的语言,对于德语的学习也不是必须的,况且德语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虽然中德两国的教育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力图强化德语的教育,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在以后的教育中必须通过不断地鼓励学生开口讲等方式加强德语的教学.
中德合作办学中一般情况下都会有要求学生在德国进行学习,这就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出了要求,当前中国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在学习中也习惯了中国式的课堂教学,在思想方面更是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
2.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发展来看中德合作办学还停留在一个起步阶段,在中德学院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法律和其他工科专业的学习,这正是我国社会急缺的人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正是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在教育中进行国内和国外两阶段学习,能够其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强对先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和培养,能够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虽然当前中德合作办学还是一个起始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但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上看,这是一种有益的办学模式,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需要.
该文url: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98900.html
参考文献
[1]刘卫平:《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2]马景槐、朱福先:《中德合作办学工程力学课程教改与实践》,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9年第12期
[3]陈恒:《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分析--以Z大学中德合作办学3+2项目为例》,载《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
同济大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