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通识教育有关论文的格式,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通识教育及大学生及素质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通识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大多数高校共同的困惑.在就业压力下,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不得已的选择.应用型人才包括通用型人才和岗位技能型人才两种类型,我国的普通本科院校应当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强化分类指导,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关 键 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通用型,通识教育,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C961,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4-03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而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本文将着重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与“人才一出炉就滞后”的尴尬
面对就业困境,高校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在探讨成因及解决之道.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二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三是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巧.对于高校而言,扩招的趋势难以阻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依靠高校自身.不少学者认为,高校首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的观点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同,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下发文件,要求各个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坚决停招或者减招就业率低的专业.然而,就业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总是出现反差.例如,上海市教委曾发布了《2003~2006年度本市普通高校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科类一览表》,通报了38个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医学、材料学、力学、地矿类、天文学、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都榜上有名.出人意料的是,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显示,上述6个专业赫然名列10大高就业率专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年前需求旺盛的计算机、管理、法学、新闻等专业,现在都变成最难就业的专业.
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金斯的观点被一再引用:“我们错误的进步观念把经典著作和人文学科排挤出大学课程,而过分强调经验科学,最终把高等教育变成当代任何社会潮流的奴仆,且不管那些潮流多么肤浅.”“如果公众对新闻感兴趣,新闻学院就如雨后春笋,如果商业发达,商学院就应运而生,如果政府机构膨胀,公共管理的训练就成了大学的第一要务.”他讽刺说,按照这一思路,“大学必须也帮助农民照顾他们的奶牛”.高校固然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是也绝对不能成为社会潮流和市场的奴仆,否则就会丧失其引领人类进步和追求真理的独立品格.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感到尴尬和迷茫:“市场的导向”难以琢磨,“人才一出炉就滞后”,高校如何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何况不仅跟不上市场的节奏,高校还要冒着丧失独立品格、成为市场奴仆的危险.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中国高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既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又能够让自己的毕业生适应市场的需要呢?
该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41745.html
二、普通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精英教育,只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这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共识.但是,应用型人才是否就是只能在某个行业、某个岗位中应用的专门型人才呢?如果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背景过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就必然会出现因找不到对应的专业和岗位而失业的现象.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率不到40%,不少大学毕业生慨叹“专业对口就像中彩票一样难”.这些适应领域过于狭窄的应用型人才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呢?
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并不就是专业过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弱的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是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通用型人才,主要是按学科设计专业,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主要按岗位来设计专业.
那么,何谓通用型人才呢?顾名思义,通用型人才是与专用型人才相对而言的.专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门性、针对性,主要针对某个专门领域乃至专门岗位进行培养.专用型人才的优点是专业性强、针对性强、应用性强,在工作当中上手快、对岗位适应快,缺点是知识面狭窄、转岗能力弱、适应性差.通用型人才与专用型人才正好相反,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能够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的要求.通用型人才的优点是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缺点是专门的岗位技能发展不充分,因而上手较慢,需要通过学习才能适应岗位要求.
但是,中国现有的高等院校多达两千多所,不可能也不应当用一刀切的形式规定每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个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生源、师资、学科、财力、地域以及历史传统等资源条件,根据自身在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来确定最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北大、清华、复旦等志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名校可以继续为我国培养社会精英,普通本科院校应当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培养岗位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
三、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推进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门教育提出来的,是一种从事任何专业工作的人都应当受到的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认为,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如下四种能力的“完整的人”,即“有效思想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考的能力,能做事且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首先是把人培养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职业的人.虽然通识教育的是一个现代的西方概念,但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一致.20世纪初的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认为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普通教育追求的是“共同基础”,就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单纯的专业教育把学生过早地纳入一个狭窄的专业范围之内,把人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模型,把人变成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20世纪末以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浪潮.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在全国率先推行通识教育,希望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复旦的通识教育包含6个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世界视野与现代化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这套课程体系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和单纯的“知识视阈”,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如今,开展通识教育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和谐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以学生的技能和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据有关学者研究,当今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一般包含三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21世纪人才素质应该达到以下七
通识教育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