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外语教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法语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建构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外语教学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法语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建构模式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外语教学及母语及教学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外语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外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外学者对二语习得者的身份建构研究为理论基础,借鉴高一虹对高校英语学习者调研的问卷,对广东地区设有法语专业的高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为往后进一步探讨法语学习者的建构模式转变奠定基础,对本科法语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 键 词】身份建构双语现象法语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04-03

1.引言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因而参与人的身份或自我认同的建构.”(高一虹,2004)实际上,外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一直是中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其实针对高校一年级学生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们在中学多受“填鸭式”教育,在大学将拥有相对自主的环境,有较多机会接触外族语者和外语文化.此时,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碰撞,将会影响往后的学习与心理,尤其是首次面对文化碰撞的“小语种”学生1.因此,我们借鉴Lambert(1963)、Schumann(1976)与高一虹(1994,2001,2003)等学者对英语学习者的认同研究,以法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为例,探讨外语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建构模式.

2.研究综述

学习者在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互动下,身份可能动态重构.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深入研究:

Lambert提出“社会心理模式”(1963a,1963b),把习得者的认同变化归结为“削减性”及“附加性”两种双语现象.前者为母语(文化)身份被目标语(文化)身份替代;后者为既获得目标语(文化)身份,同时也保留原母语(文化)身份,按需用于不同语境.一般而言,大多数学者更推崇后者.Schumann则提倡彻底的“削减性”变化,称为“濡化”现象:习得者的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入目标语群体(Schumann,1976).他强调:“濡化”程度越高,外语水平就越高.

高一虹(1994,2001,2003)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ErichFromm的“生产性取向”概念,提出较理想的模式――“生产性”双语现象:“习得者的母语及目的语水平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及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向着更加整合、健康的方向发展”(高一虹,1994).同时,她用形象的算式归纳为:“削减性”为“1-1等于1”;“附加性”为“1+1等于1/2+1/2”,实质上质疑了“附加性”的经典地位:两种文化身份并存是“二分天下”,反而可能使两者构建程度降低;“生产性”则为“1+1>2”,实现的是母语(文化)及目标语(文化)的双向发展,故为“增值性”变化(高一虹,2001).

另外,她在定量调研中也提出一个“阶段性”“过渡性”概念――“分裂性”变化:“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观念相互斗争,产生认同分裂”;它们“只有在对目的语言、文化的体验有一定深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而且随着“体验和反思的加深”,某些习得者会向“‘附加性’、‘生产性’方向发展”(高一虹,2003).

在调研中,她把双语及双语文化的相互作用整合归于文化认同范畴.不过,外语习得的结果既有“语言性”的,也有“非语言性”的:前者指语言知识和技能;后者涉及自我身份建构,包括对外语文化观念与行为模式的态度、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识等(Gardner,1985).因此,我们把“身份建构”概念重新细化为“语言性”建构与“文化性”建构.主要研究:高校法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接触新外语后,1)对其建构模式是否清晰?是否规避认同转变?2)“语言性”与“文化性”构建是否有明显变化?如果有,以哪种双语现象最显著?3)其构建模式“一面倒”还是多元化?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对广东六所设有法语专业的高校专业一年级学生(2013级)调研.被试均在一年级上学期完成问卷.(表1)

问卷设计借鉴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研(高一虹,2003),侧重考察“附加性”“削减性”“分裂性”与“生产性”四种双语现象.被试需要回答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并对体验较深的题作开放式书面解释.每种双语现象四题,每题满分5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设为1至5分,以每位被试的逐个选择计分;区分“改变”与“未改变”的临界值为3分,代表“不确定”.我们还把“认同模式”这一概念,细化为“语言性”建构与“文化性”建构两范畴:

考察“语言性”的双语现象

附加性变化(Q43):母语与目标语并存,按需用于不同语境.

削减性变化(Q1):母语被目标语取代.

生产性变化(Q2):母语与目标语水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分裂性变化(Q3):母语与目标语相互斗争,产生认同分裂.

考察“文化性”的双语现象

附加性变化(Q13,Q15,Q16):母语与目标语的行为模式及文化观念并存,用于不同语境.

削减性变化(Q10,Q11,Q14):母语文化行为模式及观念被目标语的取代.

生产性变化(Q8,Q9,Q12):对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分裂性变化(Q5,Q6,Q7):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行为模式及观念相互斗争,产生认同分裂.

4.结果与分析

(1)“语言性”建构

结果显示,被试在语言上未见显著变化,且个体差异极小:四种双语现象均值皆小于临界值3;标准差极小;绝大部分明确否定削减性、分裂性变化;较大部分否定附加性变化;对生产性变化则未有明确感知.(表2).

表2与开放性回答表明:90%明确否定“语言性”(汉法)削减性变化,如:“汉语基础足够强不会受(法语)影响”(S68,Q1)相当部分提出英法双语干扰大:“英语与法语‘打架’,才是初学者感到棘手的地方.”(S65,Q1)“英文发音、朗读没以前流利,英文语感也下降.经常把法语跟英语结构混合.”(S67,Q1)部分表示因汉法语系不同,根本不会相互影响:“(汉法)两者属于不同语系,影响不大.”(S66,Q1)在分裂性方面,76.6%明确否定“语言性”分裂变化,有的反而表示偶尔的分裂能学以致用:“和同学打招呼用法语,或者一些日常用语的交流让我觉得很有趣,学以致用.”(S4,Q3)甚至表示可增加愉悦感:“会讲一两个法语词,感到很兴奋.”(S15,Q3)

被试对是否发生“语言性”生产性与附加性变化较模糊:67.1%分别表示不确定是否发生生产性变化,31.3%不确定是否发生附加性变化.有的表示入门的法语水平不足以在两种语言下自由“游走”:“很多情况下也会不自觉地用法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目前所学的知识有限,所以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日常用语.”(S68,Q4)


写外语教学论文的格式
播放:29392次 评论:3947人

法语初学者知识输入少,目标语水平有限,远不足以影响母语,所以四种双语类型均未见显著变化.不过,法语却与学习多年的英语在发音、构词与句法上相似,故法英干扰反而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削减性变化极轻微,是由于目标语输入少不足以“威胁̶

1 2 3

关于外语教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法语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建构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教研论文

师德议论文

小学教研教改论文

电教论文范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网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美术教师论文发表

初中数学课堂论文

教学论文发表格式

法语专业初学者的身份建构模式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