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权论文范文文献,与人格权与新闻舆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冲突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人格权论文网,关于人格权与新闻舆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冲突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格权及社会现象及人格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格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权利.舆论监督和人格权的保护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们从根本上都是建立社会的民主与法制,保持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不可缺少的制度.如果法律仅注意保护人格权而忽略了对舆论监督的保护,那么,虽然个人的人格及其尊严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但此种保护要以不必要地限制正当的舆论监督为代价,并将使社会缺乏一个大胆批评、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该文出处: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445515.html
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被批评者的人格权经常发生冲突.现代社会中的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舆论监督的权利实际上是宪法言论自由权利的延伸,是新闻批评自由的权利.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进行批评总是针对一定的社会现象,其中多数是对民事主体的批评,因而涉及民事主体的人格权保护问题.《北京晚报》曾经批评一个酱菜厂的卫生问题.卫生防疫机构在检查这个酱菜厂的卫生时,在车间里发现污水横流,还抓到5只苍蝇.报纸以《苍蝇聚车间,污水遍地流,某酱菜厂卫生不合格被处罚》为题作了报道.被批评的工厂提出诉讼,请求报纸承担侵害其名誉权的责任.晚报社则在答辩中指出其批评的真实性,认为是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不构成侵权责任.在这个案件里,新闻批评的权利和法人的名誉权发生冲突.
如果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丑陋和违法现象,不能借助于大众传播工具予以大胆披露和批评,那么这不仅会纵容一些侵害公民权利包括侵害公民人格权的行为,而且会使个人的人格权沦为一种与社会利益不协调的绝对化的极端个人主义.然而,应当注意到,保护人格权和正当舆论监督,在这两种权利的保护之间是有一些冲突和矛盾的,因为新闻侵权的主要对象是公民的人格权,特别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因而法律对新闻侵权行为制裁程度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对新闻自由和公民人格权的不同保护.一方面,法律若特别强调对公民的人格权的保护,则必须适当限制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方面的某些自由.反过来说,如果法律对舆论监督活动予以充分保护,则必须对新闻侵害人格权的行为特别是轻微的侵害人格权的行为予以容忍,法律必须

关于人格权论文范文文献
三、关于人格权与舆论监督权法律冲突的思考
对于人格权与新闻舆论权存在的法律冲突,应当通过立法确立相应的法则予以调整.
1.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法则.人格权与其他私权一样,是法定私权但不是绝对的权利.在公民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场合,应当贯彻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比如.公民私宅所有权和居住自由权的行使,因城市建设布局规划而受到适度的限制.倘若将人格权绝对化,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而且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笔者认为,对于公民私权限制的法律渊源,基于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依该法条推论:当公民私权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贯彻社会公共利益优先的法则.这一法则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取向.
人格权的权利限制,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为标准.也就是说,基于社会公共利益使用他人的姓名和肖像、公开他人的收入或经历、传评他人的事迹或丑行、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均属合法行为不认定为侵权,相对当事人也不得主张其人格权.具体到每项独立的人格权,可以规定若干的阻却违法事由为合法行为.
2.社会人物人格权利适度限制的法则.社会人物亦称公众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担任公职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社会人物一般包括五类:(1)国家公职人员;(2)社会知名学者;(3)文艺体育明星;(4)行业杰出人物;(5)突发事件人物(诸如见义勇为者、偷窃抢劫者、虐待子女者等).基于社会人物的品行属于公众知情和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其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权利不能与普通公民一样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法律应当予以适度的限制.事实上,许多国家法律对于社会人物的人格权益提供较窄范围的保护.
3.报道失实及时更正免责的法则.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讲求三性:时效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然而就记者职业来说,及时与真实往往是矛盾的.人们要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新闻真实,但是迅速及时就难免挂一漏万或产生曲解.由于各种原因,报道失实是难以避免的现象.比如,注重主要事件而忽略了次要情节,事件之初尚无法预料真实结果,消息来源者有意隐瞒了事件真相,撰稿排版出现笔误等,都有可能造成报道失实.对于报道失实的,如果当事人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新闻媒介单位及时声明失实、予以更正,并根据报道失实的轻重程度向当事人表达歉意.在此情形下,法律上可以规定免除新闻媒介单位的报道失实责任.
4.网站经营者及时删贴免责的法则.互联网上BBS、博客、论坛等新型自媒体,由作者自行上载各类作品,并由版主、博主或坛主自主经营和管理.对于这些自媒体上刊发的各类作品,网站经营者只能承担事后审查的义务.自媒体上发表了侮辱、诽谤他人文章,披露了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资料,如果当事人提出异议并且要求删帖,网站经营者履行及时删贴职责的,可以免除网站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5.“微罪不举”的法则.所谓“微罪不举”,是指在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中,只要基本事实存在,即使出现轻微的失实、言词不当(用词尖刻,尚不具有侮辱的性质)、技术失误等问题,并不必然带来法律意义上的损害,或者造成的损害是轻微的,就不应视为侵权.有些国家立法采取“微罪不举”的法则,要求权利人(尤其公职人员)对轻微的损害负有容忍义务,从而有效地协调两类权利冲突、化解人际利益纷争、稳定社会生活秩序.我国民事立法应当借鉴这一做法,以利于减少人际摩擦和防止滥用诉权,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2〕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4〕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海鹏)
关于人格权论文范文文献,与人格权与新闻舆监督权的法律保护冲突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