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表达训练体系的构建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方面有关论文答辩,关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表达训练体系的构建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汉语言文学及语文教师及师范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汉语言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着眼于培养具有一定口语词汇储备、掌握口语语法规范且须有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师范生口语训练目标,提出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拓展,构建课内外兼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 键 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在职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0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2-03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语文师资.衡量合格语文师资的标准有很多,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对合格语文师资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看,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所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受到真正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虽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未真正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整体上并不容乐观,普通话达不到要求的等级、朗读水平较低、说话缺乏逻辑性、毫无有声语言运用技巧、态势语言不自然大方等问题比较普遍而严重.因此,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并切实执行,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构建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训练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才能完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依照口语表达自身一般内容构成,所设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至少应涉及普通话训练、朗读与朗诵训练、演讲训练等.其中,普通话训练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普通话是口语表达中说者准确达意、听者准确理解从而完成交流与沟通的物质媒介;另一方面,国家明确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刚性条件之一.现实的情况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受生源地系统性方言语调影响严重,加之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主动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和提高,所以,除少数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外,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在现有开设课程中,现代汉语课程对于学生学说普通话虽有帮助,但由于不是专门性课程,帮助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设更具专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普通话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所说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有利于学生大学期间可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领略、感受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内涵之美,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未来作为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朗读教学能力.因为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每个学年段都要重视朗读,而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师自身是否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较高的朗读水平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声、情、意如何统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甚至崇拜感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只有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朗读水平,才能更准确地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遗憾的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以至于在试讲或教育实习中,或者是示范朗读但效果极差,朗读还不如不朗读;或者是只好采取播放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弥补,这种弥补较之前者效果虽然要好,但产生不了教师现场的良好朗读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因此,需要开设朗读与朗诵训练课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声音技巧,在高低、快慢、抑扬、升降、顿挫之间,既恰如其分又创造性地传达出文本的美感.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也普遍缺乏在相对正式场合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的能力,表现是要么不敢说话,要么勉强能说但做不到表达的准确流畅和态势的自然大方.学校通过开设演讲训练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内涵、方法、技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准确、流畅、生动地表情达意,为其日后在教室面对学生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朗读与朗诵能力和演讲能力的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三门课程,而无论怎样设置,要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改变课程性质.变选修课性质为必修课性质,因为选修课只能培养选修该课程学生的相关能力,而不能培养所有学生的相关能力,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其二,加大课程所需课时.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虽然需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训练,而实践训练具有个体性,需要每一个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查找、纠正存在问题.只有加大课程学时,才能保证生均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训练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开设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但基本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不足.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版培养计划,2006版中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只有“演讲学”,而且因为是选修课,只有30个课时;2010版同样如此,所不同者只在学期发生变化.如此设置,不能说形同虚设,不过教学效果的确不明显.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课时充足还是匮乏,都必须把实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安排.同时,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能力要求和训练目的,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其四,优化师资配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是能力拓展和提高课程,需要教师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因此,相关课程应选用具有良好相应能力的教师承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比较多的任课教师,以便把授课班级人数尽可能压缩,这样,生均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就会增多,训练效果就会更好.二、构建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单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综合性,是多种素质与能力如普通话能力、语言能力、声音技巧、思维能力、口语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每一种能力或素质的提高都非易事,何况是多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然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更日常化的实践训练中能够不断提高.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构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大力推行班级、宿舍层面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所在时间最长的组织,充分发挥班级、宿舍作用,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巨大作用.一是明确要求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说普通话,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纠正,为学生学说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二是以宿舍为单位,每天晚上用一定时间自觉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相互评价指导.三是建立晨读制,要求学生在晨读时间用普通话放声疾读.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班日、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普通话、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并要求全员参与,人人登台.在此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活动形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组织方式上每次活动并非都由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而可以考虑每个宿舍轮流组织;活动形式上,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可以个人登台,可以以宿舍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等等.五是为保证班级活动开展的效果,班主任或受邀教师应积
汉语言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口语表达训练体系的构建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