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方面有关论文范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人文素质方面有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及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文素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本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492720.html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蔡元培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
人文素质方面有关论文范本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
人文素质方面有关论文范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