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对构成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要素的与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基础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对构成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要素的与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基础教育及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基础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如实践性不强、理论化色彩重等弊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这三种构成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主要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我国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关 键 词: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素
作者简介:张剑(1988-),男,安徽马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唐卫民(196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教授.(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11DA0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19-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硕士(EducationMaster)作为一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面向中小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的应用型基础教育人才,促进教育工作者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侧重实践和应用.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硕士,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周远清(1998)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而教育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
我国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教育硕士的“学术化”倾向和“理论化”色彩仍然偏重,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照搬或降格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对构成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要素作出科学与理性的分析,发现目前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可取之处和偏差不足.本文从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三种要素(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或改进.
二、要素的分析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具体规格标准.既然教育硕士的定位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那么培养目标就应该能体现出教育专业硕士的特点,有利于以后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
(1)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这是在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当中存在的主要思想,既重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又紧抓理论知识的构建,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型教师和管理人才.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不可能会有质的提升,为了让教育硕士不仅能够尽快地适应教学、管理工作,更为了使其具备良好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孕育而生,同时这种培养目标也顺应了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趋势.
(2)创新型人才思想.随着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我国现代化的推进,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作为未来从事我国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教育硕士自然也要顺应潮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需要与高标准.正是基于创新的理念,产生了以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为目标的思想.
(3)临床实践型专家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起源于美国,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术特长和心理学技术特长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使教育硕士在日后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时能够像临床医生一样,准确地从学生身上诊断出“病因”,并开出有效的“药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此培养目标的核心,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也都是临床型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01083.html
这三种主流的培养目标理论虽然有所差异,但本质上却有着辩证的统一.不论是培养实践性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其目标都是为了能让教育硕士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顺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紧密相联系,并且充分考虑教育硕士的特点与将来或现在的实际工作需要,客观务实地制定出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生力军成长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所以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
基础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2.教学内容及课程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活动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教育硕士能否在课堂上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学位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具体到开设的各种课程不同院校也都大同小异.目前,部分高校已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或创新,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一种既有利于教育专业理论的构建,又能有实效性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1)编写特色先进教材.这种思想是基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专业发展迅速、教育知识更新频率加快,为了让教育专业硕士能够更好地了解本门学科的前沿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应当以院系为核心,联合相关部门,将教育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编写进教材,保证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先进性.但是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高校恐怕很难独自承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应该在保持相对自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的赞助、捐赠;另一方面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与教育硕士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改善.(2)选修课、交叉型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增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选修课与交叉型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数量过少,不利于教育硕士的个性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教育硕士作为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以便提高教学效果.为此,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选修课等其他非专业必修课程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关课程的数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用于个性的培养与知识面的拓宽.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思想中还应该有一个“度”的概念,选修课与特色课的添加不应该超过一个“度”.虽然说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个性的养成与此有关,但是核心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应当在核心课程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选修课、交叉学科等,避免“本末倒置”,过度提倡非核心课程的学习反而不利于教育硕士的专业养成.
(3)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增强.这种理论产生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状.
基础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对构成教育硕士生培养模式要素的与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