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资料,与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及地理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7―9日在广州大学举行,会议论题涉及“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等方面.会议延续“立足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学术研讨传统,对于推动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传统音乐教育 ,学科建设
传承与保护
自古以来音乐与区域之间紧密关联,随着朝代更替、政区撤并、方言演化、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区域的传统音乐出现分异或整合,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音乐诸乐种、歌种、舞种、曲种、剧种等地域性特征仍然鲜明,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关注的基本对象和学术热点.①2013年11月7―9日,“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期刊编辑部、民间传统音乐研究机构和其他学术团体等75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议程包括主旨发言、分组专题研讨及研究生论坛,收到论文133篇,其中37位代表宣讲论文,涉及五大议题――“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一、立足田野之上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利用实地田野的方法深入民间音乐生活,是区域音乐研究一直沿用至今的方法传统.学者们立足于田野考察,吸收了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其他艺术学科的研究经验及特色,使区域音乐文化事象的活态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1.关注区域音乐对象主体――“人”
人作为音乐事象的操纵者,是群体形式或者个体形式存在区域音乐事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样也是音乐艺术创造过程中最富于生命力和价值意义的积极因素,区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关注.
李晓春通过介绍昆曲清唱团体无锡“天韵社”的做法来探讨昆曲传承与传播之问题;齐易描述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民间乐社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复苏现状;赵宋光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期待作曲家能创作一部赞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民族音乐史诗;杨殿斛把研究目光投向布依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杨宗培;马达论述当代岭南派古琴传承人谢导秀的贡献;屠金梅以演奏名家罗曾良为例,对广东汉乐丝弦乐演奏风格及其文化进行阐释;毛凯、谢秀敏展现保康“丧鼓先生”仪式传承者的生存样态以及与汉民族叙事长诗《黑暗传》传承的互动关系等等.
2.关注区域音乐的价值观
在各种区域音乐多样化共存、相互影响的现实情况下,区域音乐研究往往涉及价值观问题研究.于新洁在《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一文中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复兴与衰退共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境遇;意义的重建与个性的张扬是传承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主渠道.李峰在《区域音乐资源挖掘整理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先挖掘后传承是利用现代性思维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田可文的《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问题》一文则强调了对多元音乐文化应持平等客观的研究态度.
3.关注区域音乐的时空观
每个区域音乐事象皆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里,无时无刻不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学者们把握时空观,从“历时”和“共时”的高度深入解释了音乐事象的现实存见、构建规律、分布流传、扩散走向等问题.
田耀农在《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一文中指出:雅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追求和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封建王朝的覆灭使雅乐失去生存的空间及可资保护的活体.保护雅乐的首要任务是复建,详细的文献记载、民间活体的遗存以及雅乐在境外的遗存为复建雅乐提供有利条件,雅乐的复建、传承的意义对区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万钟如在《传统的发明――广东音乐兴衰论》中借用人类学家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理论对广东音乐发展历史及兴衰动因进行辨析,探讨软弓与硬弓时期的不同文化属性;王豫立对商丘四平调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模式变化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分析传承规律;郝苗苗进行旧派、新派纽约“Rap”音乐表演的历时性比较研究等等.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2569.html
4.关注区域音乐的质量观
不同的区域音乐事象展现出来的特质,包含音乐事象的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文化等多方面.杨玉成认为,把握蒙古族多声音乐“潮尔―呼麦”体系的表现形式的联系与差别是非遗保护的关键;张忠平、张应华以柳进军作品《引子赋格傩》为例,阐述民族音乐要素与西方当代审美格调相融会的作品特色以及土家族“傩”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气韵;豆军红对关中区域音乐的文化特质进行考察,论述了关中音乐原生性、传承性、多元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等等.
5.关注区域音乐的网络观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既需要认识和把握本体结构内部元素的独立表现,又需要把握本体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的复杂联系,不少研究从网络观的视野拓展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思维.南鸿雁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地域因与文化认同出现的危机及其重构等问题;张利珍置于由地域、历史、社会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中考察客家山歌的历史社会价值及文化独特性;王培站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上思考广东区域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等等.
(二)区域音乐个案研究
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围绕探讨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歌舞文化、戏曲音乐、民俗音乐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变迁等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
有的学者把研究焦点回归到区域音乐的本体研究上,如杜亚雄采用匈牙利音乐学家巴托克贝拉的旋律分类法把宁夏回族民歌的音调归类为“羽核心级进音调”和“徵核心双四度框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柏互玖以河北地区《工尺谱集成》和《器乐曲集成》为考察对象,指出大曲与器乐套曲之间存在演化关系;李德敬运用“核腔”理论和民族音乐分析法对“一勾勾”与花鼓、鲁西北民歌小调进行对比分析;袁环对滩簧唱腔音乐进行细致考证与辨析,认为南词滩簧各剧种基本调之间有着共同稳定的程式性特征,构成庞大的“太平调”系统等等.
区域音乐文化传播、地域特征及历史流变的研究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张明志研究了河西走廊裕固族音乐的历史渊源、生存环境、音乐文化等问题,类似研究有郭永青《泷洲歌源流及其研究价值》、任红军《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王晓燕《花朝戏声腔溯源》、刘清《山东民歌“枣木杠子乱弹”探微》等.王汉君和沈剑皆以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域性特征为研究对象,前者着重音乐地理学分析,后者侧重探讨内蒙古汉族民歌与人口迁移、民族融合导致的方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类似研究有周翔《四川羌族音乐的地域特征研究》、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等.部分学者还以区域音乐族群,乐种之间的吸收、融合发展及影响作为切入阐述,如李秀明梳理了中国壮族“末伦”和泰国东北部“Molam”的亲缘关系,探讨壮泰族群音乐发展的相互交融现象以及不同时空变异因素的影响;周迎谈到雷州歌谣音调与岭南越歌在旋律音调表现上的紧密联系.
尽管学者们关注角度各异,但多数研究都是立足于田野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正如谢嘉幸教授所说&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资料,与立足区域音乐文化,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