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大学生类论文范文文献,与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关系及社交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大学生社交关系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向中间靠拢演进成为半熟社交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半熟社交关系的运作机制,探讨半熟社交关系存续的时间、空间、关联和动机条件,解释关系强弱变化过程,从关系信任的类型和阶段说明了关系的信任机制.同时还指出半熟社交可能带来的角色调试困境、情感回避、群体的微化和极化等影响.

关 键 词: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社会心理学

作者简介:肖君政(1982-),男,湖南永州人,上海金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上海201209)雷利娟(1981-),女,湖南蓝山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助理.(上海2016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D-05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24-03

一、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演进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空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传播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媒介革命都伴随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演进.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已经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1]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特点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演进首先在他们身上发生.根据新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寻求亲密对抗孤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任务,他们的社会交往需要特别强烈.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交流需求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使他们从网络中寻求补偿,因此一些大学生开始迷恋网络聊天,和陌生人交友,成瘾于网络游戏带来的虚幻感,此种新情境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和神经,使他们变得既紧张又兴奋.

然而社会交往关系并非直线前行,伴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的推出和诸如“漂流瓶”、“摇一摇”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是介于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的一种中间状态.[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热情的逐渐淡化,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只是借助了物理设备构建起虚拟的平台和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延伸到网络世界中,网络中所呈现的个体以及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本应都是真实的.需求的变化带动了技术的革新,尤其是新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变革,从笔记本电脑转向手机,从“拇指”转向“触摸”,手机中的微博和微信技术已经做到使学生在生活中任意时刻都可以进行信息和语音互动,使现实生活能够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网络中.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现实生活实现无缝对接.个体已不再刻意区分现实与网络中的不同自我,借助网络世界分化出的虚拟部分逐渐回归真实.

回归形成的这种新型社交关系称之为半熟社交关系.关系中的大学生交往对象,既不是完全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熟人,也不完全是网络中的陌生人,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熟人关系因新媒体而变得不再僵硬,拥有更多的弹性,陌生人关系因新媒体而更加真实,摆脱了纯粹虚幻的兴奋和完全逃避的成瘾.完全陌生的虚拟关系随着网络交往的体验和认识积累逐渐被大学生所抛弃,现实与虚拟中暂时分割的自我也在逐步合一,大学生不管在网络空间如何重塑自我都无法完全抹去现实世界的印记,都具有其跨情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独特人格特征.大学生期望真实的交往而又只是部分表现真实的自己,导致社交关系朝着“半真实”的方向变化.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关系从熟人和陌生向中间靠拢,呈现出半熟的特征.

二、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运作机制

1.关系的存续条件

社交关系的存续包含三个基本条件:时间,空间和关联,即社交关系的发生体现在共同占有的时间、共同占有的空间和共同的关联要素三个方面,半熟社交关系也是如此.新媒体网络社交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大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随时互动,极大地促进了个体之间的社会交换,拓宽了交际平台,因此时间条件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据一项对上海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地点最为频繁的是宿舍和家里,分别占93.9%和69.9%,其次为教室和旅途中,较少使用的地点为图书馆或自习室.[3]虽然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或者家里,没有现实面对面的碰面和行为,但是借助新媒体的终端,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存在于广阔无垠的网络空间,所以空间要素对于半熟社交关系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

半熟社交关系的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共同的关联因素.人际的关联具有非常直接的展现,包括身体、语言和其他信息的相互接触.现实生活中语言的接触至少包括了时间的条件,而身体的接触则涵盖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人际互动借助于新媒体终端和新媒体应用技术构筑的网络完成.在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中,每个个体是整个网络的一个结点,当其中的一个个体通过移动终端表达关注、发表评论的时候,这个结点就在向周围的结点传递能量,如果另一个结点对此形成了共振,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关联要素.共同关联要素是半熟社交的核心和基础,当拥有共同要素的结点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则形成了某种社交圈子,这种社交圈子大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关系的存续其实最根本的是其背后的动机.黄光国把人际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4]情感性关系是家庭成员、密友、朋侪团体等原级团体成员的稳定社会关系,工具性关系是基于资源和利益交换的一种不稳定关系,而混合性关系是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不像原级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的关系.半熟社交关系既能使大学生从中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和获取利益,又能在亲戚、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角色的关系中维持人情和面子,因此是一种混合性关系.它能以“熟而生之、生而熟之”的方式规避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的不足.这是半熟社交关系最大的特点和流行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存续的动机条件.2.关系的强弱变化

社交关系按用户之间联系及互动频率分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社交网络具有圈子小、互动频率强、表达随性等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系情感.弱关系社交网络的特点与强关系相反,个体主要是为了表现自我,获取提高,提高知名度.现有的社交网络,有关注于强关系的模式,例如人人网就是以专注同学关系发展起来的.也有关注弱关系的模式,例如微博就是以关注名人和机构获取信息并进行互动的.然而应用更广泛的是以腾迅为代表的强弱共存的模式,即使是专注于强或者弱关系的网络也在往另一端扩展,把强弱关系的区分留给大学生自身.这其实符合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经过亿万年进化后人类知道何时把关系的处理交给潜意识简单自动地解决,何时专注特殊和复杂关系的处理.


写大学生论文的注意事项
播放:28622次 评论:6034人

在一个好的关系网络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应该是可以并存的.强关系可以维系亲密的情感.弱关系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提供的资源和信息更具有异质性.强关系网络加入大量弱关系,而弱关系网络也在逐步沉淀出一些强关系.这种半熟社交的关系是社交网络自然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在半熟社交中,关

1 2 3

关于大学生类论文范文文献,与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初中音乐课教学论文

有关师德方面的论文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论文

幼儿教师师德师范

教师师德师风互评表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小学音乐教研论文

幼儿教师师德承诺书

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