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建筑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学及建筑设计及艺术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注册建筑师执业考试与艺术院校建筑教育师资匹配的矛盾建筑师这一职业也许是需要结合各门类知识最多的一项职业,而艺术院校往往在艺术学方面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在土木工程类等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方面的师资比较薄弱.
如注册考试中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技术设计(作图)的考核内容都涉及建筑声、光、热工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等方面的知识,而受到师资和学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专业技术类的课程往往被整合或者缩减.比如将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课程合并,将建筑物理与设备、构造、材料课程合并.学时与课程授课内容的缩减必定会影响所传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另外,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这也影响了艺术院校建筑教育与注册考试的良性接轨.
三、执业资格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完善的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明确提出“建筑学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学科架构上突出“建筑、城市、景观和技术”四位一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中国美院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反思为理论背景,提出了“建立中国本土的建筑艺术教育学术体系”的总体建设目标[6].而中央美院则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与设计师”.
当前艺术院校中以培养专业建筑设计师为目标的建筑学教育,应该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相应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但不能单纯模仿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应根据学生特点与自身教学环境,在牢牢把握核心设计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梳理教学流程,保留自身的特长,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办学特色
办学的特色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特色的培养模式下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
艺术学科背景下必须保留和发扬艺术学科的特长,深化艺术素养,寻找和其他学校的差异性,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比如:中国美院建筑专业的发展目标中,试图将“打破城市、建筑、景观专业界限”作为教学研究方向,把重塑地域文化特征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四川美院则根据西部大发展的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科研课题,进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形态研究、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研究,在特定的领域寻找话语权.
(三)优化实践教学
不管是传统建筑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毕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最终流向基本在建筑工程领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强调工程实践性,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以连续性的实践环节作为支撑,否则,学生毕业后再学习的时间会比较长.以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五年学制内设立了以建筑设计为主干的7个系列课程组,同时,还设置了11项专业实践环节.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艺术类院校中的缺失,已经成为学生技能发展的一大障碍,也影响学生就业后的竞争能力.学制与学分的限制是实践课程设置不足的客观原因,但是也可以通过课程环节的衔接弥补这一不足.
首先,可以尝试将实践环节与专业设计课程相结合,在增加实践环节比重的同时又不增加学时,同时实现了专业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四年级进入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意愿和导师指导进行专业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学习.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专业推行3+1模式,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分将由学生通过“专题研究与实践”环节获得,学生在这半年进入设计单位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多下工地、多参与设计流程各个环节,获取实践认知.在这一基础上,今年开始对高年级专业课程试行工作室制度,学生可以结合设计院实践项目完成学分或者进入教师的工作室做实际的项目设计与研究.工作室制度成为衔接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尝试[7],为将来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
表1五年制建筑学课程设置与注册考试内容的对应关系
*资料参考: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2003年修订稿).
二、当前艺术类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艺术类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多为四年制,像广州美院建筑学专业、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专业都是如此.比较特殊的是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中央美院通过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合作办学,逐步形成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模式,并于2009年通过五年制建筑学学士学位评估.其课程体系也比较接近传统建筑学专业,但是会有较多的造型与艺术训练课程,以培养“一专多能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应该说,由于建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与模式都是相对成熟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模式还是有靠近传统主流的意向.艺术类院校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基础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往往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具有更高艺术素养的建筑设计人才.比如:中央美院的建筑专业开设的造型与艺术素质训练课程就包括书法、绘画、雕塑、民艺、美学、美术史论、当代艺术等内容.
比较各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培养“有特色”的“建筑专业设计人才”为目标,也就是说将来学生以从事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职业为主.因此,在培养模式中参考注册考试的内容,增加相应的课程或进行相应的变革,对艺术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注册考试针对四年制建筑学工科专业或艺术类学生只有报考年限的规定,所以针对注册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并不需要艺术类院校在学制上作调整,没有必要和传统的建筑院校采取同样的教学计划,可以遵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美术类基础课设置的问题
传统建筑院校一般设置四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写生实习环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功底,奠定基本的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而艺术院校的艺术生入校前一般都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因此,艺术院校建筑专业美术类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周期较短,甚至作为选修课程.由于艺术院校招收的建筑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绝大多数都没有绘画基础.对这些学生而言,短期集中化且非针对性的美术基础训练很难让他们找到入门的“感觉”,而这种训练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形体表达的信心,进而影响其建筑设计中艺术创新和艺术品质的表达.因此,针对工科专业的学生,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和教学内容尤为关键.
多数艺术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美术类课程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建筑设计专业来调整教学内容,对美术训练是建筑设计及表现的衔接教学这一定位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接触设计表现时不能自如运用所学
建筑学方面论文例文
2.专业课程训练对形态的关注多于对功能与技术的思考
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训练往往会更注重对建筑形态、空间特异性以及成果的表现,而缺乏对建筑场地的分析、建筑功能布局、材料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训练.许多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版面设计、徒手和计算机表现能力都很强,以此掩盖设计上的不足,但是学生的设计能力会随着课程的深入而受到限制,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设计“创意”只能停留在形式层面.
3.注册建筑师执业考试与艺术院校建筑教育师资匹配的矛盾
建筑师
建筑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