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摘要,关于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隐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康德认为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人类理性行为,但相较于纯粹理性,表现为一种实践理性.[1]康德所谈的“实践理性”是从人的理性的超验层面论述道德应然,是在一定理性基础上对道德应该的绝对遵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厘清思想政治“知识”层面上的概念和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领悟“实践”层面上道德行为的善恶.尤其相较于学生道德成长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的形式越来越流于形式,乃至无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知行背离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低下,首先要从理性层面探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寻求症结所在.从认知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但纯粹理性仅仅是实践理性认知结构的基础,实践理性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隐性教育是实现“实践理性的完善”的有效方式,它摒弃了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的种种负面效应,对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低下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提出“学校的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奥渥勒提出“隐蔽性课程”的概念后,隐性教育在弥补显性教育的局限性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魅力,许多学者对隐性教育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说认为隐性教育是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2]该观点将隐性教育作为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法,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现实,隐性教育对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添了活力.但是隐性教育的内涵还包含有除方法之外的众多因素,仅是“方法”还不能全窥隐性教育的全部意义.隐藏说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和管理等日常生活的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组织者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3]该观点强调了教育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性,抹去了教育客体自身成长的目的意识,忽视了教育客体自身的主体意识.意外说认为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4]该观点突破了正式教育中没有隐性教育的意识,但是认为隐性教育效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忽视了教育主体实施隐性教育的目的意识.
以上隐性教育内涵研究的不同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隐性教育的内涵,都有各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对概念的表述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逻辑起点,就是在阐述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主张.教育的内涵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次要明晰隐性教育的基本要素.[5]因此隐性教育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育客体具有施加和体现教育的主动性和受动性,主动性体现了施加和体现教育的目的以及过程的计划性,受动性体现了教育客体受到教育主体的影响而产生的调整变化.教育主体具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受动性,受动性体现了教育主体作为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要,主动性体现了对教育的批判性吸收,能够大大提高隐性教育效果.尊重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往往能使隐性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还有主客体的内外因,内因体现了主客体的基本素质和主观需要,外因体现了影响主客体的环境因素,这些都对隐性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内涵应当表述为:教育客体有意识地间接施加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被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在纯粹理性基础上实现实践理性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多年来,显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全部以显性教育的形式开展.这种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尽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饱受诟病.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二元主体,本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影响,隐性教育在教育目标和计划中被忽视,大多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自发的隐性教育活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人们感叹显性教育的“效果低下”的同时,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越来越明显.
1.以柔克刚
教育主体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不愿盲从已有的理论和观点,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辨和判断的欲望,敢于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在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面前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这体现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刚性”的一面.传统的显性教育面对教育主体的这种“刚性”特点,经常出现无法应对的困境.而隐性教育将预期的思想政治目标隐藏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情境中,含而不露,以历久弥香的绵软气息对教育主体进行熏陶.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6]隐性教育的这种“柔性”特点恰恰与学生的“刚性”特点相克相融,教育主体更容易以主动姿态自然融于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隐性教育的“柔性特点”激发了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教育主体面对的不是教师以道德权威的形象出现来说教或训导学生,而是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以自觉自愿的主体行为去选择或思考预设的教育,消弭了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形.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5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2.潜移默化
隐性教育既有物质环境层面上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既体现了一种中立态度的客观存在,又体现了似有还无的主观感受.柏拉图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7]学生面对的是没有强制性的态度要求,只是在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感受内心世界的自主抉择,逐步形成或选择自己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感染、暗示、模仿等,缓慢的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人格.隐性教育的过程性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提供了可能,摒弃了“快餐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教育主体能够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对以间接、内隐、暗示等方式出现的教育客体充分感受,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