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语文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考语文方面发表论文,关于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考语文及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考语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第二个变化是往理性靠拢.2011年高考后我曾撰文评述高考作文(载人民日报2011年6月8日,题为《不妨往理性思维靠一靠(聚焦2011高考)》),就主张多一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现在看来,情况的确在变化.今年全国各省市作文命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另一种是贴近现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而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今年的出题能往理性靠拢,是应当肯定的.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也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第三个变化,是很多省市命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文从字顺的表达,这都是符合课标要求的.整体上说,出题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注意兼顾,质量应当说是在提高的.也可以说,多年课改的实绩,现在多少已在高考作文命题变化中体现.那种晦涩难解、“雷人”“坑人”的题目很少了.
二
下面对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做些评点,侧重评述优质的和相对毛病较多的.
今年北京卷出得最好.它提供的材料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讨论如果爱迪生回到21世纪(应当是来到而不是回到)对手机怎么看.科学家想象手机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而文学家想到手机的广泛使用影响到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由此引发什么想法和思考,要求考生自命题写作.这道题“玩穿越”,很新鲜,也贴近生活;好就好在往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等方面引,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读书多、知识面宽、思路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较难了.
全国大纲卷的题目也很不错.其所提供材料是,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源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要求根据这些材料自己命题作文.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这道题其实已经有很多提示,是有指向性的,难度比起北京卷的题目要低一些,但在800字左右篇幅中集中谈好某一方面,既能联系生活感受又能从人际关系的“道理”上论说清楚,亦不容易.多数考生都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教化”一番,结果流于空洞.
江西的作文题目是如何评价“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和周树人”.此话题久已在学生中流传,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角度,也都会有话可说.这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容易跑题,是比较能考出水平的.
上述几种命题都比较符合课标的要求,而且这些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实际的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效度.类似这种题,是很难“套题”的,写得好就可能很好,不好就是不好,会拉开分数距离,方便分级评分,也就有较高的信度.
还有一些省市的题目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合,也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其实是一种现象)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徽卷引用哲人萧伯纳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要求自命题作文.四川卷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展开写作.这些出题都有哲理性思考,表面上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这些题偏重考查理性思维能力,值得鼓励,以往高考作文中常常见到的那种“文艺腔”,这里恐怕派不上用场了;但这些题目似乎也有些“别扭”,那些哲人的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中提出的,现在单独抽出来,其内涵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生的接受情况,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得如何了.那种在审题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
三
今年有些省市的作文题出得不够好,或过于简单,或含糊费解,两个极端都有.
如天津卷要求结合各自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材料中又还有关于现代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途径的多元性的提示,应当说指向性非常明显,但也限制了考生思维,容易套用“宿构作文”.这是过于简单的.
也有模糊的.如江苏卷提示的材料是: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命题者到底希望这“细微的变化”要引出什么?我看比较含糊,考生会无从下手.湖南卷的题目注重寓意,提供了两个情境材料,一是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二是儿子陪伴着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静静相对,儿子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让考生二选一,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行作文.这道题虽然引导正能量,但情境设计有些矫情造作,容易引向励志或者亲情的“套式”作文,还可能引出许多空话大话套话.作文题应当多替十八九岁的孩子着想,看是否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是否能激发思维与想象力,而不是居高临下设置一些教化味很重的问题,等着考生去正面作答.
四川卷的题目,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考生展开写作.这题目虽然也是往哲理和知性靠拢,但所涉及哲学命题难度很大.所谓“平衡生活”也好,中庸之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很难真正实施的,让生活阅历尚浅的考生来谈论这样沉重的话题,实在有些为难,弄不好,也就只能说些大话空话.高考作文题往知性靠拢是必需的,有些知性思维要求也是必要的,但作文不等于哲学,还是要照顾考生普遍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广东卷.所提供的材料是: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然后让学生就此写作.这实际上涉及对慈善的看法,也是远离了中学生的生活,恐怕很多考生也就只能生拉硬扯说些空话.
福建卷提供了顾城&
关于高考语文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