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归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归旨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政治理论及课堂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人的社会化,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也是教育学的根本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因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成为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当代教育的内在诉求为切入点,论述“基础”课的价值归旨在于推进大学生社会化,并在当前的“基础”课教学中反思不足之处,探讨提升课程质量与时效性的方法,力求实现“基础”课的超越与重构.
关 键 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49-02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对此提出了精辟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大学生社会化——现代教育的内在诉求
美国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并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简单来看,社会化就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个体生命的始终.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后备军,承担着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这是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的特殊性,据此,有学者提出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事业和人生的重要起跑线,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跨出大学校门后能否良好地适应社会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形成并稳定的重要时期,通过大学这个“小社会”,青年学生由对社会一知半解的状态发展成为熟知社会规范的成熟的社会人,从而成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得以实现的后备力量.
二、“基础”课——推进大学生社会化必经路径
1.“基础”课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的政治立场趋向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出发,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习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理性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能否获得正确良好的政治社会化,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政治道路能否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能否在现代化进程中获得良性的运行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改革的产物,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基础”课突出表现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都旨在帮助学生确立国家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政治学和社会学学科交叉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最终目的都是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是非观念,使之具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
2.“基础”课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是每一个高校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学校新一代的主力军,这一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第二,心理矛盾突出,处于人生观成型的初始阶段,从心理学上来看,这个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第三,角色定位不清晰,角色冲突激烈,既进入了追求成为“独立人”的自我觉醒时期,又明显带有“后中学时代”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大一新生处在一个矛盾重重却又急于寻找自我的人生关键时期,“基础”课的开设无疑成为了大一新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场及时雨.“基础”课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都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个体角色和社会角色,在矛盾的冲突中求得积极的自我调适,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定位去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并通过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起到加强、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有效推进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3.“基础”课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方面,道德人格的良好发展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特定社会所肯定和践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信念与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有着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激烈的冲击,一方面,道德教条要求大学生省察克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又刺激着大学生尚未稳定的人生观.由此,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的二律背反导致大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自我冲突,甚至是方向的迷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内在的包含着对大学生道德社会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归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